在辰州府驛站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孫山便起床到衙門點卯。
因為有“赴省報備”的經驗,對於“赴府報備”,顯得沒那麼緊張。
辰州府的知府姓劉,名義能,四十五歲,鳳陽人,秀才出身,後被舉薦到國子監。
從國子監畢業後,參與選官,從知縣一步一步走上來做到正四品知府。
孫山檢視了陳院長給的資料,這個劉義能祖父大有來頭,在大乾也是出了名的。
據說先帝父母在一場大疫去世,家貧無地,求主家地主賒塊地安葬父母,地主不同意,還狠狠地羞辱先帝一番。
還是地主的同族兄弟看不過眼,便在自家地裡弄了一塊地出來,先帝的父母才有葬身之地。
隨著世道混亂,先帝領著一幫兄弟起義,成為大首領,便有人力物力尋找失散的親朋好友。
尋尋覓覓一番,找到當初給地安葬父母的恩人的兒子。
先帝感恩贈地,便把恩人兒子帶在身邊,悉心照料。
之後先帝稱帝,回想起老家的父母,便讓恩人兒子回去修繕皇陵。
最後把已經過世的恩人封為“義惠侯”。意思是“仁義惠澤咱家的侯爵”,這是對義惠侯貢獻的肯定。
義惠侯也成為唯一一個沒有戰功的“素人”,卻被先帝封為“侯爵”。
先帝給了劉家一個特殊的任務,子子孫孫負責管理,祭祀,維護皇陵,而且侯位永無降級。
第一代義惠候去世後,兒子自然成為義惠侯,成為皇陵守衛者。
第一代義惠候是知府劉義能的祖父,第二代義惠候則是父親,現任的義惠侯則是第三代,也是劉義能的大哥。
劉義能是嫡次子,侯爵位置由大哥來世襲,只好另找出路,透過科舉考取秀才,之後進入國子監讀書畢業後選官做官。
孫山品了品劉知府的履歷,勳貴出身,秀才出身,國子監出身。
家世在大乾公侯排不上大號,算個三等地位。不過因為“守皇陵”的特殊性,一般人也不敢怠慢。
而且劉家是少有的不降爵位的勳貴,在大乾的公侯之家算得上非常獨特的存在。
守皇陵是一件好差事,不用參與朝廷的波譎雲詭,勾心鬥角,你死我活。
好好守著皇陵,就能富貴榮華一輩子。
只要大乾不滅,“義惠侯”就不滅。
孫山猜測義惠侯這一家,大概求穩。
知府劉義能,性子應該得過且過的那一種。
就算他再努力劉家還一樣奉旨守皇陵,如果做出些荒唐之事,分分鐘被劉家本家切割,推出去受死。
孫山想著自己要是劉知府,做事中規中矩,擺爛到退休。
劉知府到底是怎樣的人,孫山不知道。
一大早走到衙門,送上拜帖。
之後官差告訴他明日再來,劉知府公務繁忙,臨時抽不出空。
孫山對此沒意見,在長沙府太順利反而不正常,來到辰州府不被立即召見,才是正確的開啟方式。
送完拜帖後,孫山領著桂哥兒,孫定南,還有孫黑炭到處逛一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