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才聽到孫山高中這訊息,不由地恍惚起來。
當初考上秀才後,洪秀才想著自己將來不久會考上舉人,會考上進士。
之後也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可一次又一次的落榜,讓他心灰意冷。
看著家裡沒有因為自己成為秀才,生活變得比以往好,甚至還更差。
洪秀才心一狠,決定放棄科舉這條路。
很快憑藉著秀才的身份先在縣學謀到一份工作,看到一群學生走他以前的路,甚至比自己走得更差,洪秀才不由地絕望。
黃陽縣的教育資源真的太爛了,除了他和當年的同年洪秀才外,再沒有人考上秀才。
洪秀才又心一狠,從縣學走出來,自己開學堂。
他考不上舉人,考不上進士,他就不信自己的學生考不上。
於是洪秀才開始他長達幾十年的教書生涯。
洪秀才一邊教書,一邊學習如何成為一名教出舉人,進士的夫子。
之前在縣學幹活,覺得縣學的教學方法不行,然後根據自己“如何成為一名秀才”的學習方式來教書。
還時不時到府學那邊進修。
可教啊教啊,怎麼一直都教不出秀才,洪秀才又再度絕望了。
家中的子女在漳州府做買賣,賺了一些錢,讓他不要教書,好好安度晚年。
洪秀才哪裡甘心!
他成為不了舉人,進士,他把前半生的奮鬥目標轉移到學生身上,一日教不出舉人,一日教不出進士,一日不退休,直到他教不動為止。
不,就算他教不動,也讓他的學生接替他的教書生涯,替他完成夙願,好讓“家祭無忘告乃翁”。
洪秀才每天兢兢業業地教書,還時不時鼓勵自己不要洩氣。
教啊教啊,後來遇到孫山。
粗看一眼,孫山這小子,長得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矮矮瘦瘦,臉上無三兩肉,眼睛還眼白多過眼黑,奇形怪狀,沒一點貴氣。
不過秉著“有教無類”的原則,洪秀才又不是“外貌協會”成員,只要是好學生,不管醜還是靚,都是他的好學生。
先了解一番孫山的背景和家底情況,發現雖然是農家子,但算得上富農,而且家中只有一個兒子,這種情況能全心全意供學。
再考核孫山一番,並沒有什麼驚豔,只能說一句學業基礎知識紮實。
從問話中,可以看得出此子有孝心,赤子之心,洪秀才很欣賞。
於是孫山就這樣成為他的學生了。
隨著一天一天的相處,洪秀才眼睛一亮,初看孫山很一般,但慢慢的變得不一般。
字和文章四平八穩,可對比其他學生,真的好紮實,一問就能回答出來。
最重要是孫山勤奮刻苦 ,人如其名,像座山那樣穩穩當當,不悲不喜,不驕不躁,不怨不恨,不爭不搶,按部就班地學習。
雖然比同年人少了鮮活,但科舉就需要孫山這種人,持之以恆,日復一日地學習。
洪秀才至今仍覺得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讓孫山提前進考場。
機緣巧合之下,孫山竟然給他考上了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