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孫山眼睛還未看清楚東西,就知道這裡是什麼地方。
一口熟悉的廣東話。
後來弄清楚了,講的的確是廣東話,卻不是前世的廣東。
因為這個朝代叫大乾,未聽過的朝代。
恐怕在某段歷史發生了轉折,孫山還小,村民又閉塞,搞不清楚。
這個地方和廣東的氣候一模一樣,冬天陰冷,會打箱結冰,但不下雪。
水稻一年兩熟,還有這個地方不吃辣!
為什麼說不吃辣,因為孫山見過辣椒,小小個,野生的天椒,村裡人都不吃。
孫山估計孫家村的地理位置,對應廣東的某個偏遠小縣城的偏遠山區。
自己前世就是廣東人,對這種環境和氣候,太熟悉了。
孫家村說他偏僻,的確很偏僻,群山圍繞,出去鎮上要繞兩座山。
但距離廣南省省城廣州府卻很近。
翻山來到鎮上,再走一個時辰到縣城,縣城再繞幾座山,走上兩天一夜,就到省城。
孫家村完美避開現代所說的省道,國道。
出入艱難,地理位置沒有價值,外面亂世盛世,也跟孫家村無關。
孫家老祖自從避戰來到這裡,世代安居樂業,換了天也一無所知。
這兩年稍微好點,黃陽縣令是個好縣令,想著黃陽縣交通不便,就利用每年的服役,安排修路。
孫家村也好,鄭家村也好,都修了一條能過馬車的所謂“官道”。
儘管很多村民沒見過馬。
村民出入縣城變得方便多了。
孫家村偶爾也有人帶著土特產去縣城賣。
孫山來到孫家村已經5年了,一直在孫家人的寵愛中成長,但也知道做農民的艱辛。
日夜勞作,換來的不過僅夠吊命的生活。
孫家好點,是孫家村的富農,家裡有30畝水田,10畝旱地,加上一個柑橘林。
生活比村裡人好太多,能過上吃飽的日子。
後來分家,孫伯民是長房,分到15畝水田,4畝旱地。
二叔孫仲禮分得7畝水田,3畝旱地。
三叔孫叔文也一樣7畝水田,3畝旱地。
至於還剩下的1畝水田歸黃氏所有,其實就變相給了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