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哨站?
從字面上來說,可以理解成為某領域或組織的先鋒基地。
比如外星人設定的前哨站。
慢慢地,會議大廳內開始逐漸響起了竊竊私語,大部分研究人員都在就這個名詞展開一定的設想。
一時間,各種各樣的猜想層出不窮。
不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管大廳內的團隊如何優秀,僅憑這麼一丁點資訊,再怎麼分析其實也是徒勞。
從目前全球各地採集到的非重複性外星訊號總量來看,破譯團隊初步估算,這些資訊破譯以後至少是一段具備完成意思的資訊文字。
所以很快所有人都明白了過來,如果只根據“前哨站”三個字去做太多無謂的假設,意義並不大。
甚至直接讓這項破譯任務變得本末倒置了起來。
於是這樣的私下討論在持續了幾分鐘以後,大家都安靜了下來,再次看向了臺上的沈衡院士。
“聯合委員會將所有人根據各自擅長的領域,重新劃分了破譯小組,而詳細的破譯任務已經分發到了每個小組的手中,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接觸外星訊號,我們接下來的要做的就是團結在一起,三年,我們爭取在三年以內攻克這道難題,祝我們好運。”
接下來,就是小組集結和分發任務的流程了。
而唯一的問題就是...
三年?
一直坐在後排角落的丁升聽到這個時間,頭都大了。
不過瞬間也有些釋然,從沈衡院士的那句“祝我們好運”來看,只怕按照破譯團隊現在的正常進展,三年已經是一個樂觀偏神速的估計了。
沒辦法,工作量太大。
道理很簡單,一種文明的文字、語言的誕生和完善,必然凝結了無數先賢的智慧和心血,而這中憑著脈衝訊號溝通兩個文明的工作,顯然創造一種文字要複雜很多,難度自然也就上去了。
然而事實是,我們根本沒有三年的時間。
看著會議大廳內所有破譯人員堅定的目光,知道真相的凱瑟琳心裡那叫一個五味陳雜。
最遲三個月以後,外星訊號的發射源就會抵達太陽系,而所謂的前哨站,如果凱瑟琳沒有猜錯的話,應該就是這座外星訊號發射源的名稱了。
整理一下,就是說外星文明的前哨站正在向地球靠近,而人類僅僅是破譯外星訊號就要花上十多倍的時間。
這會是一個多麼殘酷的真相。
“必須加快破譯速度。”
“你有辦法?”坐在一旁的丁升顯然聽到了凱瑟琳的喃喃自語。
“沒有。”
凱瑟琳搖頭,她是一位量子物理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奈米科學家,然後或許在天體物理以及各種相關領域都有一定的學術底蘊,但這並不代表她可以更快的破譯外星訊號。
因為人類從未和外星文明有過任何接觸,在場所有人其實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想一步登天完全不切實際。
除非在座的有一位和外星文明有過接觸的人,或者去過和外星文明有接觸的世界,然後還剛好拿到一份訊號破譯器的部分原始碼...
沒錯,就是我,丁升。
“我倒是有一個初步構思,應該可以將這個時間縮短一些。”丁升說話的同時,已經讓關雎將“訊號破譯器”的檔案庫再度調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