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華科大的第二天,楊懷谷去找李純柏要了人,許梧桐就通知丁升搬宿舍去物理科學院。
然後,楊懷谷就親自帶著丁升去了院裡的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研究實驗室。
“楊院士好!”
實驗室裡的小年輕們見了楊懷谷,立刻放下了手裡的事,站起來禮貌的打招呼。
“你們應該已經接到趙院長的通知了,這位是丁升,機器人錦標賽結束之前,他會跟著你們團隊一起實踐學習,當然主要是學習。”
楊懷谷簡單介紹了一下丁升以後,又帶著他來到一位年輕人面前,“這是華科大機錦賽代表隊的隊長,鄭席。”
鄭席應該是二十出頭的年紀,文質彬彬,看面相應該是溫和的人。
“小鄭,我就暫時把丁升交給你了。”
人類史上第一次人工合成了伽馬射線的成果公開以後,楊懷谷免不了要參加全球各地的相關研究交流會,未來一段時間很少會留在華科大或者華科院。
“請楊院士放心。”
機器人實驗遇到瓶頸,鄭席應團隊要求,向院裡申請增派人手,最後卻只來了一位本科生,多少還是有些失望。
但要說對這個打醬油的學弟有什麼偏見,倒也不至於。
不管是亞太機器人錦標賽區,還是國際機器人盃賽,主辦方對參賽團隊的要求就是在校學生且年齡不得超過22歲。
鄭席馬上就22歲了,這是他第三次,同時也是最後一次參加機錦賽。
每屆大賽,學院都是鼎力支援,鄭席被確定為代表隊的隊長以後,趙院長直接讓他在物理科學院全院系選人組隊。
鄭席對院裡的情況瞭解頗深,所以團隊成立之初,他已經把有能力有天賦的學生全都挑來了,連隔壁奈米科學院最優秀的兩名研究生,鄭席也去要了過來。
所以,這個隊伍成立之初,基本就是華科大機械設計專業22歲及其以下學生中的最強銀河戰艦。
這樣一艘戰艦尚且受阻,鄭席心裡也明白,學校再派誰來,效果都一樣。
最終,只能靠他們自己。
交待完一切,楊懷谷又給了丁升一張研究生課程表,讓他實驗室實踐之餘,再自由選擇一些感興趣的課程學習即可。
既然是自由選擇,那丁升就不客氣了,肯定是一節課也不會去的。
等楊懷谷走了,鄭席才安排道,“杜規,你給丁升講一講我們這次參賽機器人的大致情況,其他人繼續手裡的分工,大家加油。”
名叫杜規的男生略微有點不情願的招呼丁升過去,快速整理出一疊材料遞了過來,“今年的亞太機器人競標賽和往年不同,採取的是命題賽制,所有參賽機器人必須是‘仿生機器人’。而我們的目標就是做一臺可以進行訊號傳遞、感知測量形變與壓力的仿生智慧機器人,這是我們的前期構思和總結,你可以先看一下。”
訊號傳遞、感知能力、仿生智慧?
聽起來不就是究極弱化版的大白嘛。
“既然是仿生,也就是你們已經解決了人造面板的問題?”
以當前世界的科技水平,像大白用的那種類膚化乙烯樹脂這些人肯定是做不出來的,所以丁升自然很好奇。
只是他初來乍到,材料都沒開始翻,第一句話就問到了人家團隊的死穴。
杜規聞言一愣,隨即恢復了正常,繼續說道,“我們經過嚴肅篩選,決定模仿章魚面板進行人造面板的研製。”
“想法不錯,章魚面板的可拉伸性確實非常適合機器人。”丁升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