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晚輩來這裡指手畫腳,張廷方當然不願意。如今,張涵知情識趣,他也愉快地給予了配合,把後來的汝南鐵匠李勝忠給了張涵。李勝忠的手藝相當不錯,在整個作坊裡也是數一數二的。給張涵,張廷方覺得有點浪費,但張涵表現的很尊重他,他也就投桃抱李了。
鍊鐵的高爐,在漢代便被使用了。張涵仔細看了一下結構,詳細詢問了整個過程,並旁觀李勝忠煉了幾爐鐵。最終發現,似乎與現代高爐沒多大區別——其實,有區別的話,張涵也看不出來的。他對冶煉的瞭解,還沒有這幾天學習的多。
不過,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根據張涵瞭解的情況,他還是可以進行一些嘗試的。
張涵的嘗試是集中在燃料這裡,他把鍊鐵使用的木碳換成了煤,結果失敗了。李勝忠曾經告訴過他,張廷方已經用煤試驗過了,但效果不好,如此冶煉出來的鐵發脆易碎,質量很差。由於李勝忠說的不清楚,張涵便試驗了一下,發現果然如此。
張涵這時才想起來,中國的煤炭多磷硫,冶煉多半用的是焦炭。他也不在意,失敗乃成功之母,試驗總是要先失敗的。
然後,張涵又要了些兒焦炭過來。煉焦的碳窯雖然距離是冶鐵作坊不遠,卻不歸張廷方管,而是由琉璃窯管事李九負責。
在項讓冒充大秦使節之後,琉璃的需求一落千丈,張家根本沒有渠道向外賣,所以要求琉璃窯降低產量,哪怕每人每天只造一件琉璃也可以,但一定要求是精品——張昭一直希望能再造出來一個五色玉瓶來。當然,如果能造出明月珠來,那就更好了。
如此一來,對焦炭的需要便少了許多。後來,家中人手缺乏,便大幅減少了挖煤煉焦和打雜的,這些沒有直接接觸過琉璃的,都拉去墾荒了。
說起這些事情,李九唏噓不已,一副情以何堪的樣子。張涵看著好笑,倒想起件事情來,稜鏡、凹鏡、凸鏡、望遠鏡、顯微鏡……前途廣闊,這些人閒著也是閒著,不如給他研究研究這些東西。
明年的天書裡,一定要加上這些內容,張涵暗暗告訴自己。
閒話少說,張涵直接從祖父那裡,把碳窯要了過來,僅定期給琉璃窯提供焦炭。
以焦炭作燃料,這一次取得了很大成功,鐵礦石迅速熔化,令李勝忠頗驚訝,但經驗豐富的他是不會操作失誤的,成品的質量相當不錯。
接下來的幾次實驗裡,李勝忠確定了焦炭與鐵礦石的比例關係,把冶煉的速度提高了一倍,並把每爐鐵水的產量提高了三分之一。
張廷方大為驚奇,挑著大拇指,連聲稱讚:“行!不愧是張氏神童,乾的好……”
張涵笑笑,露出一口小白牙,“六伯,您就別笑話我了。若是六伯早拿到焦炭,早就完成了。”
張廷方看哄不了張涵,“嘿嘿”直樂,卻也不說那些有的沒有的了。
“回家吃飯,回家吃飯,今天,讓你嬸給你做點兒好吃的……”
再後來,紅磚水泥砌成的大煙囪拔地而起,張涵足足建了八丈(約19米)高。為了避免被人看到,煙囪被建在一山凹處,三面有山樹的遮掩,而煙囪外面也塗成了黃綠相間不規則的掩護色,遠遠看去,似與山樹融為一體。
煙囪的效果很好,水排橐(牛皮囊)稍微鼓風,煤炭便在高爐裡猛烈燃燒起來。張涵再接再厲,開始建設更大的高爐。張家的高爐是當時規模較小的一種,高與直徑都在六七尺間,張涵新建設了一座高兩丈半,直徑一丈八尺的高爐,以提高效率。
張涵好不容易想起了蓄熱室,試驗過後,效果顯著。新高爐就在兩側各增加了蓄熱室,爐頂則附設了燃燒室。
高爐爐頂廢氣先進入燃燒室燃燒,熱氣上升,進入蓄熱室,把熱量傳遞給磚格,使之變熱,變冷的廢氣透過煙囪排入空中;當一側磚格加熱到一定溫度後,即用熱氣加熱另一側的磚格,而把冷空氣鼓入已加熱好的蓄熱室中,使之從磚格上吸取充足的熱量,出來就變成了熱風,隨即鼓入高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