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要讓那些所謂的名將情何以堪?
當然,這還不是最重點的,最最重點的是,現在蘇石在哪裡?
是不是真的已經入了遼境,還是已經向京城而返。
後者自然好說,憑著他滅掉六百西夏捉奴軍,就不會有人再說他無能了。但若是前者呢?
事情過去這麼長時間了,他又在做些什麼?
不會真的殺入到遼境,真的殺起遼狗來了吧?
倘若是真,遼國會怎麼看這件事情,他們會不會認為這是大宋有意為之,這會不會影響到兩國的關係,甚至是刀兵相見呢?
情報中黃高義可是說了,要請派援軍,這是不是說明宋遼大戰要開始了呢?
這一會的時間裡,不知道多少個疑問冒了出來,合在一起,都快能寫十萬個為什麼了。
這就是為何明明大家都看到了戰報,卻沒有作聲的原因所在,實在是...實在是不知道要說些什麼好呀。
寂靜一片的朝堂上,接下來隨著仁宗趙禎開口被打破,“戰報大家都看了,現在說說你們的看法吧。”
蘇石給了趙禎一種創造奇蹟的感覺,但他也不得不承認,蘇石也給他出了一個大難題。
按說蘇石不管是全滅了西夏捉奴軍還是入了遼地開始翻江倒海的折騰,於大宋而言都是好事情。敵人亂套了,敵人的軍隊有所損失,就等於大宋的軍力變得更強大了一些。
只是這一切的前提就是大宋本身足夠強大。
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做後盾,任何個人的強大反倒不是什麼好事情了。
趙禎明明知道這些,但他還是抱有著一種希望,就是借用蘇石在外面折騰,大宋是不是可以撈取一些好處,是不是可以藉機出動軍隊,收回一些失地呢?
抱著這樣的想法,趙禎問出了這句話。可是很快他的想法就破滅了,第一個開口的就是范仲淹。
“陛下,臣認為這不過就是一個玩笑而已,這一切的所為都是通直郎自已的行為,與我們大宋是沒有什麼關係的。有關這一點,我們也可以派人與大遼和西夏說一個清楚。”
上來就給事件定性,范仲淹的意圖已然十分的明確,那就是絕對不能現在起什麼戰事衝突,一切還是應該以慶曆新政為主。
換一個時間發生這些事情,范仲淹或還會猶豫是不是可以趁火打劫,甚至是支援一下蘇石。可是現在,一切都要為新政讓道。
做為改革派的范仲淹開口了,隨他之後富弼、韓琦、歐陽修、蔡襄、王素、餘靖等人都持白玉笏板上前表明了相同的態度。
這些人中,也不全是抱著這樣的想法,但新政就在眼前,他們卻不得不這樣去做,這樣去說。
支援新政的一眾官員都站了出來,趙禎便知道,想要藉此做些文章的事情是不可能了。然後他又看了看其它的臣子,見他們並沒有說話的意思,便還抱著希望的問著,“其它的愛卿可有不同意見?”
不同意見,指的就是你有其它的想法可以站出來,如果與范仲淹等人的想法一致那就不要站出來說話了。
面對著趙禎的詢問,其它的臣子大都低下了頭。
他們之中,有人想著的是不應該冒然的發起戰爭,這於他們太平日子不利。
仗打贏了,那是蘇石的功勞,是官家英明決策的結果,與他們個人沒有什麼好處。可是一旦敗了,誰站出來支援那以後誰就要背鍋了。
也有人是因為懼怕遼與夏,且內心中不看好宋軍,他們當然也不會站出來表達什麼不同意見。
還有的就像是大宗正趙允讓這樣看蘇石不順眼的,他當然不支援動用國家大軍來幫助蘇石建功立業了。
像是其它的李家、苗家、曹家和龐籍等人,他們不想看著蘇石強大起來,這樣對於他們以後的合作可不是什麼好事情。
即是合作,那就要有雙方實力盡可能平衡,倘若一方太過強勢的話,這個合作也就要到頭了。
可不管如何,眾人的決定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不支援藉著蘇石之事與遼、夏開戰,他們不會去幫著蘇石,看著他成長壯大起來。
好在的是,百官之中蘇石也不算是孤立,至少還有一人是支援他的。就見包黑子手持笏板站了出來,“陛下,臣有話說。”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