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可算是長知識了,以前的開學第一課,從來沒有讓我這麼入迷過!”
“誰說不是?以前聽那些嘉賓講大道理,聽著就想睡覺,哪有弟弟講故事這麼有意思!”
“大家快認真聽呀,弟弟馬上就要講元稹的故事了!”
......
這下,大家更是豎起了耳朵,坐等起了吳白的下文。
“他沒王維那麼神,卻一樣在“高考”的過程中披荊斬棘,乘風破浪。793年,年僅15歲的元稹明經及第,在同齡人中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 。”
“唐代高考科目非常多,換句話說,明經科,類似211高校的層次,而進士科,卻是985名校的等級。”
“在大部分考生眼裡,越難考越體現水平,越體現進步空間越大。因此,哪怕進士科錄取率低,大多考生還是更為看重進士科。”
“元稹不一樣,他很務實,腦子也很清楚。他家裡苦,父母沒高期待,能考上211就很好了。”
“元稹也是這麼想的。他為儘快考取功名,選擇了明經科,一戰告捷,隨後被分配去當現如今的公務員科員去了。”
“他是務實型的考霸,一步一個腳印,途中沒有太多坎坷,卻也沒有過於輕鬆。”
這一段吳白一口氣都沒有歇,直接把元稹的整個經歷全部都講了出來。
臺下的小學生這下聽得認真,就聽了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的故事。
畢竟年紀還小,他們也只不過是聽了一個普通人上學求學的過程。
而此時感受最深的還是直播間的網友們。
“為什麼我感覺我看到了自己的故事一樣,我一開始也沒有立志考985,我就奔著一個211去的!”
“這就是一個普通人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往上走的勵志史啊,我突然粉了這個詩人了!”
“剛才吳白弟弟講這段故事的時候,我還一點都不感興趣,可此時此刻我卻突然有點想哭的感覺,我就跟他一模一樣啊!”
“作為一個高中的班主任老師深感如此,很多學生好高騖遠,總覺得自己可以考985,可卻忘記了,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往前走,儘可能的選擇自己能夠得到的目標才是真理!”
......
而此時此刻,在西北某大學的學生宿舍裡。
看著開學第一課節目的汪凡更是有些發愣起來。
作為大一新生,汪凡這是第一次遠赴家門到達了大西北來求學。
此時此刻聽著吳白的這段講述,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經歷。
要知道在高考選志願前夕,很多人都勸自己可以衝一把985可以衝一把名校。
畢竟年年的分數線又不一樣。
有的時候明明分數夠,但是就是因為怕報不上,從而不敢填志願錯失良機的學生也有大把大把。
越來越多的學生為了避免自己出現這一情況,在第一志願的時候都會盡可能的往高處報名。
錄取不了也沒關係,可真被錄取了的話,那不就是自己走大運了嗎?!
出於這一想法,在報考志願的時候,很多同學在前五志願裡全部報滿了名校。
可汪凡沒有。
汪凡合理估計了自己的分數,選取了自己能去的學校。
而此時他來的大學,恰好就是他的第一志願。
此刻,他突然想起了今年身邊很多同學因為填志願不力,導致錯失了自己本可以去的學校機會。
這一瞬間,汪凡更是感同身受,自己就是那個走的不快的普通人。
雖然不是天才,也不是地才,但是他願意一步一個腳印走得穩一點,走得紮實一點。
一如眼前吳白所講的元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