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史書沒好好讀吧?這裡最大的一個故事可是一直存疑的,粗心,大意。”
“我就是看這段歷史太亂了,除了出過幾位名人剩下的不到百年裡王朝更替,沒啥值得驕傲的地方。”
“說是這麼說,但是這個亂世也是歷史的一部分,這裡面的價值也有但是史書記載的少。”
“盛世修史的傳統讓許多細節的歷史丟失湮滅在時間長河裡,但不是還有閃光點嗎?”
“剛我說的此書作者舊主李從珂可是關係一件頂級文物,一個寶貝的傳說。”
“這個我知道是“傳國玉璽”,史書上說李從珂抱著傳國玉璽舉族自焚在玄武樓。”
“對,傳國玉璽的下落這是其中一種,還有兩種說法咱們也先沒必要說,你說說我要說什麼事?”
“師傅我沒想到。”
“小雨,古人的話都意簡言駭,都包含了大量的資訊,要好好的分析。”
“這殘頁裡就告訴了我們許多,還有許多我們要合情的推理。”
“剛咱們推斷李從珂是作者舊主,下個朝代是石敬瑭建立的後晉,那麼原墓主最大的可能就是後唐的前三位皇帝的,忠心的作者把李從珂自焚的屍骨給葬到了前皇帝墓裡,因為只有皇帝等重要人物才會有防盜的措施,這裡面也說了,至於是不是李從珂的屍骨咱們不知,也不知作者是怎麼分辨出來的,畢竟史書記載是舉族自焚,人少不了。”
“而後唐的墓葬在哪裡呢?史書只說了李嗣源的墓,就是明宗徽陵,那麼基本可以說這殘存的資訊告訴我們作者把李從珂的屍骨偷著葬到了徽陵的墓裡。”
“老師,你太厲害了,分析出這麼多資訊,我怎麼想不到呢?”
“你不是想不到,是因為書沒吃透,知識儲備還是少了些,可惜了,這本書要是剩下的多一些,能知道的歷史就更多了。”
“老師,那徽陵發掘了嗎?”
“自古以來,只要是大的墓葬基本都被盜墓賊光顧過,當然沒被盜過和還沒發現的也有,極少,這個你看書學過啊。”
“嗯,始皇帝的陵寢,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元朝諸陵,明陵,前朝諸陵。”
“還有一些沒發掘但是否被盜存疑,徽陵在發掘的時候裡面已經空空如也,不知道被盜墓賊光顧了多少回,真是遺憾啊。”
“老師,那我這本殘書就是沒白買,二百塊沒白花。”
“對於想發財的可能沒價值,但是對咱們研究歷史文物的有著重要價值。”
“老師,那你說這裡面說的墓裡面偷葬李從珂的墓會被盜了嗎?裡面會有什麼陪葬品呢?”
“剛才都是推斷,這書上也沒留有名字什麼的,是否真實都猶未可知,史書上也說了李從珂死後葬於徽陵,也許也早就和前幾位一樣屍骨無存了吧。”
“不然經過歷代的盜墓賊和近代的考古發掘不可能有遺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