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太子聊了官學的開辦,送走的時候兩位嬸嬸全程低著頭。
李玥安慰道:“皇兄不會計較的,兩位嬸嬸放心。”
楊嬸的神色這才好了一些。
除了科舉的訊息,今年還是關中大豐收的一年。
王嬸講述著自己的見聞,李玥憂慮道:“穀子和糜子都堆積成山了?”
“外面的傳聞是這樣的,也有人在傳朝中已經準備收糧了。”
“父皇這兩年確實積攢了一些銀錢,可往年的賦稅並不是很充裕。”
李玥開啟一份卷宗,這份卷宗上記錄的中原各地賦稅的數目。
這種卷宗尋常人看不到,可皇帝的左藏庫就不一樣了。
前隋國力鼎盛時期的賦稅都記錄在桉。
將卷宗開啟放在眼前一手執筆一手敲著算盤。
小武看著老師熟練敲打算盤的模樣一臉羨慕,她還沒有學會怎麼使用算盤。
夜裡,吃過晚飯之後,李玥還在算著賦稅,土地的總量是不變的,耕地的總量也是不變的,得知兩個固定量。
李世民的貞觀一朝人口雖然不如前隋。
用前隋的田畝數量來推敲,就能算出朝中的賦稅多少。
李玥看著算出來的負數得出來一個結論,朝中要沒錢了。
除了數學上造詣,李玥在會計與盤賬上也是一把好手。
這也必須要有數學的底子。
朝中要重新開設崇文館的事情已經脫離了東宮,事涉科舉當然不是東宮可以參與的,李承乾磨墨寫著奏疏。
張大安在一旁看著,寫著的是督促抓緊官學的奏章。
寫完長長一篇奏疏,李承乾長出一口氣,“這世上神奇的事情不少,從他離開了東宮,孤發現每一次與他相談都有些許收穫。”
說完這話,李承乾看向張大安,“你以為如何?”
張大安點頭,“科舉的意義重大,可拋開科舉來看官學的開辦更加重要,蒙學的孩子越多,對以後數十年的意義也就越大。”
李承乾點頭。
“太子殿下,驪山令只是提及了官學,並沒有提及官學開辦的具體條例與章法,若是有具體的章法便更好了。”
李承乾擱下筆皺眉思量著,“你的意思是即便寫了這份奏疏,也不過是提醒父皇。”
張大安點頭,“臣是如此認為的。”
李承乾將東宮的奏疏交給了東宮殿前的侍衛。
侍衛拿著奏章一路小跑到了中書省,由中書省查閱之後這份東宮太子書寫的奏疏也交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夏收已經開始了,面對豐收的糧食這個皇帝很是憂心。
再看到太子的奏疏,李世民放在一旁沒有多在意,今年夏天更頭疼的是收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