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橫空出世的時候,水果開始走向高處不勝寒的境地,由於當時搭載A6的iPhone 5在跑分榜上將不少採用四核處理器的安卓機皇踩在腳下,水果也向世人證明一款處理器效能怎樣,不能光看單純的核心數量。
A7對於水果而言是一個新的高度,也為手機處理器開啟了64位時代的大門,無疑,這款晶片有著巨大的劃時代意義。
A7採用的是全新的64位設計,使用Arm-v8 64位指令集,自家的Cyclone架構,採用28nm工藝,主頻為1.7處理器的效能比iPhone 5上的A6快2倍,是初代iPhone上使用的處理器的40倍,圖形能力是初代的56倍。此外,從A7開始水果為旗下處理器配備低功耗協處理器M系列,專門負責計算手機的各項感測器資料,並且可以保持極低的功耗。
作為歷史上第一個移動端64位處理器,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當其他安卓廠商拼命堆CPU核心數時,水果卻給未來CPU發展指出了新的方向,這讓A7在推出初期遭到了不少非議,不少人認為這是一個噱頭。然而,事實證明,64位的確是水果一個非常有前瞻性的思想。當時已經有人在手機上開始剪影片,P圖了,32位處理器的效能眼看就要觸及天花板,水果當機立斷提前入局,也靠著這一點,水果始終都在領先安卓廠商。以至於在今天8核成千元機標配的同時,水果仍舊還用著6核設計。
此後A8,A9,A10進一步提升核心數和製程工藝,處理器及GPU效能節節攀升,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為iPad Air 2配備的A8X處理器,它是移動行業第一個三核處理器,其效能也是無比強悍。A8X整合了大約30億個電晶體,比A8多了一半,更是上代A7的三倍,主頻也提升至1.5GHz,其單執行緒效能比A8高出接近12%,多執行緒效能整整提高了55%,第三個核心效能得到完美釋放,且水果首次在iPad Air2上將記憶體上了2GB。不得不說,這一代iPhone和iPad之間效能差距非常顯著。
當然還有A10X,當年A10 Fusion上到四核心時,A10X就不講道理的直接上到了6核,採用3+3設計,另外還有個12核GPU,水果當時表示能夠輕鬆剪輯4K影片,還能渲染精細3D模型,建立,標記複雜的文件文稿,再看看A10X是首發哪臺裝置——iPad Pro,就能明白為何擁有如此強大的效能,當年被冠以史上最強移動CPU可不是金玉其外。哪怕到現在,A10X的GPU效能依舊霸榜,其CPU效能也不比A11,A12弱後多少。
時間來到2017年,這一年對水果來說,無論是A系列處理器還是iPhone都進入下一個時代。iPhone8為之前的iPhone設計語言畫上完美的句號,而iPhone X則開啟了全面屏及face ID的新時代。
而那一年的A11 Bionic堪稱效能怪獸。
&n工藝製程,擁有43億個電晶體,採用六核心的設計,大核效能相比A10提升25%,4顆小核相較A10提升70%,多效能處理提升75%;搭載的GPU是水果自研的三核心 GPU ,效能較 A10 效能提升 30%,而功耗則降低了 50%,此外,A11首次搭載神經網路引擎,採用雙核設計,每秒運算次數高達6000億次,主要勝任機器學習任務,能夠識別人物,地點和物體,最典型的應用便是其首次推出的face ID及其衍生功能動畫表情。
A11之於水果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其是水果當時自主程度最高的一代A系列處理器,當中包括自研CPU,自研GPU,自研ISP,自研解碼器等等,當然還包括神經網路引擎,從那一年開始,幾乎所有手機廠商都把AI運算能力當做宣發PPT的主打頁面,AI時代就此開啟。
這是水果的牛嗶之處,是資本和科技的完美融合。
而另一個此方代表,不是別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高通。
高通的第一份合同是和米國軍方簽訂的CDMA技術研究專案。但這並非唯一的側重。在1988年,高通釋出了基於OminiTRACS衛星的資料通訊系統,來確保卡車公司能夠追蹤和監控自己的車隊。但是,真正確立了高通發展方向的是他們在1989年向50家無線產業領導者所進行的CDMA展示。
在1993年,高通得以透過CDMA來展示自己的資料服務,這也為更好的行動網路連線掃清了道路。米國電信工業協會採納了CDMA這種蜂窩網路標準,高通也很快開始向合作伙伴們供應網路基礎設施和晶片,並對自己的技術進行授權。到了1999年,國際電信聯盟把CDMA選作是3G背後的技術。
1998年,世界首款CDMA智慧手機降生,那就是高通和Palm聯合開發的pdQ。這款裝置基本上就是將Palm Pilot和手機整合在了一起,它不僅塊頭很大,同時價格不菲。但具備網際網路功能的手機就此開始崛起。高通非常善於設計、製作和銷售整合晶片,他們同時也會為手機和無線網路提供軟體服務。廣博的研究讓高通積累了大量的專利,他們也從其他公司那裡獲取到了更多——最近,高通又從惠普那裡購買了一個專利組合。創新硬體和軟體的銷售,再加上專利授權的收益,這些都維持了高通非常健康的狀態。
在2000年,高通在自己的多媒體CDMA晶片和系統軟體當中整合了GPS,這也就把GPS和網際網路、MP3和藍芽功能結合在了一起。在隨後的幾年裡,高通的晶片又獲得了更多的能力,包括大幅增長的處理效能和改良的電源管理。這也確保了他們在2007年成為世界領先的移動晶片提供商。
高通並沒有就此滿足,他們在2007年年末推出了驍龍晶片平臺。該系列晶片也把手機的功能、效能和節能性帶到了新的水平。
高通還和HTC合作,為世界首款Android智慧手機——2008年10月問世的TMobile G1——製作了處理晶片。雖然驍龍系列還兼顧了黑莓、Windows Mobile和Windows Phone裝置,但它們真正的成功來自於Android平臺。幾乎所有的智慧手機大廠都採用了驍龍晶片,包括三星、索尼、LG、摩托羅拉等等。
高通想做的還不止於此。他們還想要提供智慧手機當中的所有通訊部件。他們的RF360解決方案打算以較小的身材來支援儘可能多的LTE頻段,同時把功耗維持在較低的水平。這在未來將會造就真正的世界手機。
高通、水果,這兩者,就是周方遠的遠方科技下一步的目標。
電池方面,遠方科技不準備入行,畢竟國內有個比亞迪,遠方集團就不和它搶飯碗了。但除了電池,系統方面和螢幕方面,現在遠方科技都是一家獨大,下一步就是晶片了,作為智慧手機真正的心臟,周方遠不可能看著水果和高通專美於前,雖然國內也有做晶片的,但速度慢,成果也不算大,他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成功,但總要試一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