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文字表達能力都比較差,喜歡吵架,而且言論低俗、不堪入耳。現實生活中很少得到主流價值觀的認同,但網路世界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充當“輿論領袖”的地盤。
缺乏理性,卻又極度喜歡發揮自己好辯的本性。
一般正常人如果關於某個問題有爭議,那就肯定會產生辯論。正反雙方據理力爭,講道理、拼邏輯。但這些群體並不理解道理怎麼講,他也不會跟你講道理。他們不考慮任何後果,發言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能“念頭通達”,用無窮無盡的謾罵攻擊別人。
對於某個事件,他看到了片段內容,於是開始和所有與他意見相左的人吵架。因為他的生活、他的經歷讓他非常喜歡跟人辯論。生活中不敢,但網路上則可以放心大膽的發言。往往覺得自己正義感十足,事實上是他們自己思想與性格不成熟。
他們這叫辯論嗎?不,這叫吵架。語言暴力本身就是吵架,事件主人公就是他們唯一攻擊的物件,當事人將承受成千上萬的謾罵攻擊。辯論是要證據做支撐的,吵架則不需要。
客觀原因的話,主要還是因為網際網路的非理性和匿名性。
誠然,網際網路很早及開始了實名制,所有網路使用者必須透過實名制認證之後才可以在網路上發表言論。這個舉措也是為了減少網路上的不良資訊,提醒所有網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但事實上即便到現在還是有很多APP並沒有強制要求使用者實名,即便發表不當言論依舊很難追責。
比如很多社交類、資訊類APP,上面充斥著大量的謾罵攻擊。如果認真追查這些使用者是肯定可以追蹤到的,但人數那麼多,這要如何追查?他們只是頂起了一個使用語言暴力的鍵盤俠作為他們的“輿論領袖”,沒有渠道能找到那些點贊這條留言的支持者。
鍵盤俠的非理性情緒化表達,在匿名性極強的網際網路上找到了充分發揮的場地。
尤其是等自媒體紅火起來之後,看看它們的標題就能看出來,平淡無奇的言論推薦後得不到點選,偏激煽情的言論卻總能get到人們的興奮點。
如果對這種匿名的、非理性情緒化的言論放任不管或者隨波逐流,那麼這種情緒就會在公共領域內迅速蔓延。破窗效應下,會將公共領域搞得烏煙瘴氣。
由於相關制度不完善,語言暴力別人而受到懲罰的風險相對較低。在匿名的網際網路上,人人都披著一個“馬甲”。網路傳播中高度的匿名性,加上網路暴力的群體性,也助長了這些人“法不責眾”和“僥倖”的心理。
雖然現在關於網路的法規有很多,但這些法規的實際操作性都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因此那些鍵盤俠,會因為語言暴力別人而受到懲罰的風險相對較低。
那麼當我們碰到網路暴力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與這種鍵盤俠講道理是絕對不可取的,不管你列出多少論據,費多少口舌,無異於對牛彈琴。對方不想聽任何道理或者證據,對方只想跟你吵架。那架勢,就像是兩人打架,對方只想打到你跪下磕頭認錯,態度還得誠懇,並且從此以後在他面前俯首稱臣。
因此當你碰到有人攻擊謾罵的時候,不要再理他,因為他是一個失去理智的人。你只需要警告他一次,然後不再搭理他就行。
實在不行就平臺舉報一波並拉黑對方,這是一種比較好的措施,事實上,無論是微博還是其他平臺,對網路攻擊謾罵的使用者,都會採取有效的干預。
當事態已經嚴重,建議儲存證據後立刻採取法律手段。
如果事情真的已經不受你控制(警告、平臺舉報機制、拉黑惡意使用者等措施都失去作用的時候),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就是最好的方式。
就好比這一次林月雅遇到的事件,最初還只是在評論區吵鬧,然後有少量轉發。但是在影片上傳一週以後,事態就有些按壓不住了。現實有一大批跟風黨出現,然後有人曝光了林月雅的微博,林月雅微博的評論區幾乎是瞬間淪陷。再然後還有某大V跳出來發了一篇名為《是什麼讓我們將關心當做了道德綁架?》的文章。
這裡面,周方遠甚至還能看到水軍的身影。
他可真的是要被氣笑了,沒想到啊沒想到,不過就是一次追求失敗,居然就弄出了這麼大的事情。
掏出手機,周方遠一個電話打給了自己的助理,同時這條微博的地址也被他發了過去。
“我發給你的微博,給我查,是誰發的,誰在故意帶風向,水軍是哪個公司的,那個大V的情況,全都給我查清楚!”
這還不算完,周方遠又一個電話打給保鏢隊長。
“你去聯絡葛曉紅,讓她拿出一份名單來,裡面所有人的資料,包括那個鄧傑的,全都給我差個乾乾淨淨!需要什麼和總部那邊聯絡,有什麼搞不定的直接告訴我,我就一個要求,我要你查的這些人,有一個算一個,就連他小時候尿了幾次褲子,都得給我差個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