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未成年人上網,這本就是一個社會責任。”
無處不在的網路讓每個人都成了“網中人”,上網已是現代人的日常生活。這其中還包括未成年人。環顧四周,有多少孩子整天抱著手機玩個不停,更有多少中小學生成為“手機控”、“電腦迷”。如果認為這只是“業餘愛好”,那麼家長得警惕了,因為你的孩子很可能已開始滑向陷阱或漸入迷途。
這絕非危言聳聽!
曾經有媒體報道過,那還是周方遠重生前,相關媒體測評了100家APP(應用程式)後發現,軟色*情、暴力元素等在許多軟體中普遍存在,但約八成的APP都對未成年人不設限。即便是開設家長同意機制的,也大多形同虛設,未成年人可毫不費力進入“少兒不宜”的虛擬天地。有的社交網站,還出現針對兒童的色*情*圖片,並有成人誘導兒童“文愛”等。
過去,人們大多關注於兒童和未成年人的“網癮”現象,孩子一旦染上“網癮”,厭學、逃課,學習成績下降,甚或染上不良嗜好,釀成家庭悲劇。對此,已有太多的現實案例與教訓。但許多家長有所不知的是,網路世界裡的風險與陷阱,對未成年人來說,實在是一處處險境。特別是一些無良商家與不法之徒在利益驅使下,蒐羅隱私資訊,誘導消費,侵犯未成年人權益,對家庭和社會都構成危害。
網路世界的魚龍混雜成年人多有感觸,但它的豐富多彩、包羅永珍,對於單純而又好奇心、求知慾都強的少兒來說,卻是難以抵禦的誘惑。“讓孩子遠離網路”這曾是諸多家長髮自內心的呼喊。但在現實環境下,人為隔絕孩子與網路世界的聯絡,不準摸電腦、不準“玩手機”,這既不可能亦無必要。畢竟,網路與現實已密不可分,它也是少兒們學習、認識世界的重要媒介和工具。
顯然,可行之策還是為少兒及未成年人上網設定“安全通道”,或者“防火門”。就像美、英、德等國家,制定法律以確保未成年人“安全上網”。如強制要求遊戲分級,設定年齡障礙,不滿18歲不得進入;或實名登記,限制傳播內容和時間,不準夜間某時段登陸等。總之,規範網路內容服務商,一旦越界就嚴厲處罰。像扶桑還設第三方機構,專門監控網上對兒童的有害資訊。
在我國,儘管多年來母親們“救救孩子”的呼聲不斷,對網路平臺要擔起社會責任的呼籲也時常見諸報端,但如何從源頭上真正管住像APP這樣的內容供應商,令其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通道”,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特別是許多看似並不違法,但對少兒極不適宜的內容,如何區別不同服務物件,始終未劃清責任界線,商家可隨意打“擦邊球”,而最終受害的還是未成年人。顯然,除了要加緊制定相關法規外,在行業自律和監管、第三方監控等方面,必須要有切實的行動才行。
但這是未來,這是智慧手機完全普及,移動網際網路無處不在的階段,才需要面對的情況。
暫眼下這個06年的時間段而言,移動互聯還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未成年人面對的,更多的還是寬頻網路,也就是網咖和個人電腦。
這種情況下,阻止未成年人上網的責任,一方面是這個社會,包括像遠方遊戲這樣的網路平臺,一方面也包括了所有的實體網咖,因為他們才是現如今接待未成年人上網的主要載體。
“家長們將所有過錯都歸結於遊戲公司,這一點我完全不能認可。
作為遊戲公司,我們所能做的,無非是在遊戲賬號註冊系統中,實施身份證稽核工作,將所有未成年的身份證全部予以拒絕。但現實如何呢?很多小孩,他們可以從各種渠道搞到成年人的身份證號,甚至直接搞到身份證,就算我們開啟了更加複雜的影象稽核,依舊無法阻止這些青少年。所以這時候,網咖的社會責任就很重要了,如果網咖不阻止未成年人上網,我們這些做遊戲的,距離玩家千百公里之外,我們能怎麼辦?
還有各位家長,你們是幹什麼的?照顧自己的子女,關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難道不是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做的事情嗎?總有人說我忙,我要上班,我要賺錢,那我倒要問一句,你忙你上班你賺錢是為了什麼?除了得到更好的生活條件以外,所為的,不就是讓自己的子女有更好的未來嗎?那麼好,現在問題來了,你的子女已經開始走歪路了,這已經和錢沒有關係了,那麼這時候你該怎麼做?既然你為了子女有更好的未來,除了經濟以外,保證他在學習和生活中不走上歪路,難道不是很重要的一點嗎?
社會有社會的責任,父母有父母的責任,大家共同承擔各自的責任,才能保證未成年人有更好的生活環境。不要把什麼責任都推給社會,推給其他人,該著別人負責的,人家沒做到,你罵罵咧咧說幾句也就算了,該整改的整改,該負責的負責。但輪到你自己的時候呢?你作為父母的責任如果沒有做到呢?難道指望我們替你完成嗎?完全沒有這樣的道理嘛!”
周方遠一直以來,都是最堅挺的責任分擔派。
社會分工不同,大家各自有各自要承擔的內容。
而不是簡而化之,把所有的責任歸結於一點,那叫什麼?那叫不要臉!
周方遠作為重生者,他在前世見過類似的案例簡直不要太多,就比如說就有一個家長,因為發現自己的孩子沉迷某款手遊,考試成績沒有及格。這位憂心忡忡的母親在檢查兒子手機時發現,自己兒子就在這款手遊的qq群中。激動的母親不管三七二十一進群對著群友破口大罵,之後瀟灑揚長而去,留下一眾懵逼的吃瓜群眾。
而這些非常有魔性的“你們這是什麼群啊,真是害人不淺啊”“兒子每科成績不過班級平均分”,“你們把我兒子害慘了”,“你們搞這個群幹什麼”等經典語錄很快就被被無數網友轉發改編,成功登上微博熱搜榜。
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曾論斷,未來會是個沒有兒童的世界。他認為:“孩子的行為和成年人的行為,越來越難以分辨”。
只可惜,其中有個大前提,就是作為成年人要真正的成熟起來,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正向的,積極的成為“小大人”。家長進群怒斥群友的情況也反應了很多家長的教育邏輯——“我的教育沒有錯,都是你們把我孩子帶偏了!”,就是這樣的“甩鍋邏輯”,讓孩子們變得更加“幼稚”與“偏激”,讓他們再難以變得成熟,因為他們的家長一點也不成熟。
孩子在遊戲中沉迷也是源於父母的對於教育的失控。新聞中大家經常看到各種熊孩子拆玩具拆家,造成損失後父母總是輕飄飄的一句“孩子還小不懂事,您多包涵”,孩子沒有在事件中得到教訓,繼續“為非作歹”。家長髮現孩子在遊戲上沉迷不已時,其實早已在教育上失控,而教育上的失控其實就是家長自身早已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