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遠走上前去,兩人握手。
雖然吧,周方遠叫景丹叫丹姐,但那是因為他們沒有直接利益關係。換成王子木就不行了,他的華泰比之遠方,論規模,還差了一線,周方遠可以把他老婆當姐看,他卻不能不懂事的給周方遠當姐夫。所以他們之間的關係……其實還是挺亂你的。
所謂做客,其實也就是那麼回事。
孫婧去廚房陪丹姐和小晴兒說話,周方遠則和王總一起來到書房,一邊喝茶一邊聊天。
聊的,無非是保險方面的事情。
王總坦然,其實去年一年,華泰都不太好過。
其實你要說,現在華夏的保險公司裡,好過的真的也沒多少。大大小小的保險公司,看上去似乎大家的營收都不錯的樣子,可實際上呢,一旦對比國內的人口,其實保險業的發展並不算順利。不是他們不行,也不是國內的老百姓消費能力不行,而是說到底,國內不還沒有形成購買保險的習慣。
今年才剛剛06年,往前推五六年的時間,下崗潮都還沒結束呢。在此之前,普通公民的保障全都是國家行為,政府給老百姓提供工作,提供保障,這種保障,往往要持續兩三代人的時間。只不過在進入新世紀後,隨著下崗潮的風氣以及結束,大量的下崗職工步入社會,後來的年輕人們,這才失去了國家保障,開始尋求自我保障,也就是商業保險。
當然國家層面還有社儲存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我國真的是已經儘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了,但世事總是不可能真的完美,所以在社保之外,有能力,有閒錢的,商業保險可以說是讓自身保障更加完善的,比較好的選擇。
雖然買商業保險的人還不太多,但好在國內人口基數大,所以大大小小的保險公司,還是過得不錯的樣子。
從這一點上看的話,其實我國和米國,差別還是蠻大的。
為什麼要提米國呢,因為很多人一說保險,就說米國如何如何的好,國內如何如何的坑人,然而事實上,因為國家政策的不同,一般人看到的,只不過是很片面的東西罷了。
米國那邊呢,施行的就是商業保險的政策,政府行為很少,遠不如國內這麼普遍。這也就導致米國人對商業險更加熱衷,也更加的習以為常。
就好比周方遠以前在美劇《生活大爆炸》裡看到的,伯納戴特和佩妮的一段對白中,她將為剛出生女兒購買人壽保險和挑選幼兒園並列安排在了必備的日常生活規劃中。足以見得,在米國,保險意識已經深入人心。如果一個成年人不買保險,會被視為對生活沒有規劃,得過且過,對自己沒有信心,對家人沒有責任心。
對照一下,國人的保險意識,差距有多大呢?
舉個例子。
同樣是200萬元財富,在國人和米國人那裡會有什麼不同呢?通常來說,如果是一個國人,會將200萬全部留給孩子,不得不感嘆我國父母的偉大。但如果是一個米國人,則會用100萬元買1000萬元保額的保險,受益人寫成孩子,未來留給孩子的就是1000萬。然後把剩下的100萬元花掉。
例子雖然簡單,卻讓你看到了兩國人截然不同的保險意識。
而且實話實講,米國的商業保險也確實是比國內的保險更加發達,畢竟人家從一開始,就很少有政府行為在裡面充當角色,而我國呢,不過是近幾年才開始盛行商業保險的,在此之前,不都是國家來負擔老百姓的未來保障麼?而且不僅僅是近幾年,就周方遠所知道的,即便是再過十年,國內的商業保險,依舊是發展緩慢的樣子。
購買保險的初衷是立足於其保障功能,仔細分析自我和家庭的風險,以此為基礎制定保險規劃。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再過幾年,人們的保險意識固然是逐步提升,但有不少人對待保險的態度卻偏離了其本質,更專注於保險的投資理財功能。事實上,保險的最根本目的,在於保障。雖然社保普及度越來越高,但僅憑藉社保,並不能覆蓋足額的醫療報銷。購買商業保險,尤其是健康險和重疾險,是對社會保險的補充,能提高保障程度,降低醫療費用支出。萬一家庭成員發生重疾,可以保證家人的生活質量不受到太大影響。
周方遠對這個,其實瞭解的真的是不多,他本人並不是從事保險業的,前世今生加起來,也很少涉足保險領域。
但是王子木是這方面的專家,兩人的聊天裡,王子木就簡單介紹了國內外保險的不同。
國內的人壽保險,基本可分為“消費型”,“儲蓄型”以及“萬能險”,“分紅險”。米國的人壽保險,不管保險公司如何宣傳,其本質就五類。“Term”,“We Life”、“Universal Life(UL”、“Index Universal Life(IUL”以及“Variable Universal Life(VUL”。
&n,算是對應國內的“消費險”。一般Term,也就保十年,二十,最多三十年。這期間有事,保險公司賠錢,沒事,這保費就算是貢獻了。
We Life,比較像是國內的儲蓄型保險。保費貴,但是保證你的現金值。基本上120歲的時候,如果你還健在,你自己交的錢加上這麼多年累積的利息,正好等於保險公司應該賠付的。所以,We Life,活得越久,保險公式越沒風險,直到風險為0——因為最後所有的錢都是你自己投入的錢。
Universal Life(UL,對應的該算是“萬能險”。特點就是保費繳費方式靈活,想多交少交,在一定限度內都隨意。米國的UL,回報率是根據目前的利率來定的。八十年代的米國是高利率的時代,那時候的UL,可謂是風頭很健,可隨著後來利率的不斷下滑,這種保單的收益性自然也差了太多。
Index Universal Life(IUL,這算是典型的“投資型保險”了。說白了就是在保險裡面炒共同基金。不過,這類產品,風險高,收益嘛,誰炒誰知道。國內有段時間也風行這種保險,不過基本上賺錢的少,賠錢的多,裡面的道道,自己理解吧。
IUL,算得上是近十年米國保險業的當紅產品。國內的保險還沒有類似的和股指掛鉤的產品。人們經歷了VUL的大起大落以後,都青睞這種風險小的產品。不過風險再小也還是有風險的,如果有保險經紀人告訴你IUL是百分百無風險,那他/她的專業性值得質疑。
總的來說,米國的保險,更全面,種類也更多。當然了,發達保險的背後,就是留給普通人的漏洞,也越來越少,甚至幾近於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