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發病初期表現為流感樣症狀,包括髮熱、咳嗽,可伴有頭痛、肌肉痠痛和全身不適,也可以出現流涕、鼻塞、咽痛等。部分患者肺部病變較重或病情發展迅速時,出現胸悶和呼吸困難等症狀。呼吸系統症狀出現較早,一般在發病後1周內即可出現,持續時間較長,部分患者在經過治療1個月後仍有較為嚴重的咳嗽、咳痰。
在疾病初期即有胸悶、氣短以及呼吸困難,常提示肺內病變進展迅速,將會迅速發展為嚴重缺氧狀態和呼吸衰竭。重症患者病情發展迅速,多在5~7天出現重症肺炎,體溫大多持續在39℃以上,呼吸困難,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膿毒血癥、感染性休克,部分患者可出現縱隔氣腫、胸腔積液等。有相當比例的重症患者同時合併其他多個系統或器官的損傷或衰竭,如心肌損傷導致心力衰竭,個別患者也表現有消化道出血和應激性潰瘍等消化系統症狀,也有的重症患者發生昏迷和意識障礙。
總的來說,這個病是能造成人死亡的俄,所以別看蔓延速度不快,但造成的傷害卻不小,所以一旦發現疫情,國家和地方政府還是會以最快的速度控制局勢。
以上,就是國際新聞了。
國內的話,新聞也有不少,比如說“十五”計劃順利實現以及“十一五”的提出。比如說青藏鐵路的全線貫通。比如說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順利完成。再比如我國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圓滿結束,我國GDP總量為159878億元,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六位等等。
當然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最重要的新聞,是12月29日,十屆全國高官會第十九次會議經表決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
廢止農業稅!
這個新聞一出來,那可真真是全國轟動啊。
農業稅,這個壓在我國老百姓頭上幾千年的稅目,終於不見了,終於透過立法,徹徹底底的從老百姓頭上摘掉了。
農業稅起源很早,我國尤其如此,過去稱其為田賦,西方國家稱地租稅或土地稅。在封建社會,農業是最主要的生產部門,是封建制國家最主要的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體。但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隨著工業、商業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當代世界多數國家的農業稅已不是主體稅收,而是作為財政收入的輔助手段。“十五”之初,我國其實就已經開始了以減輕農民負擔為中心,取消“三提五統”等稅外收費、改革農業稅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稅費改革。
據史料記載,農業稅始於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到漢初形成制度。這一古老的稅種,已延續了2600年的歷史。歷史上,“皇糧國稅”一直牽動著我國的興衰。儘管華夏曆史上出現過“兩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等改革,以擴大納稅面,讓有地產、有錢財的人多納稅,但由於吏治腐敗,負擔最終轉嫁到農民頭上。即使是屢被提起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也只是短暫的輕徭薄賦,歷代封建統治者始終未能跳出農民負擔越減越重的“黃宗羲定律”。
革命戰爭時期,廣大農民用一輛輛裝滿糧食的小推車,“推出”了我國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後,又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幾十年來,農業稅一直是國家財力的重要基石。據統計,從1949年至2000年的52年間,農民給國家繳納了7000多億公斤糧食,農業稅也一直是國家財力的重要支柱。
2004年,國務院開始實行減徵或免徵農業稅的惠農政策。據統計,免徵農業稅、取消菸葉外的農業特產稅可減輕農民負擔500億元左右,到2005年已有近8億農民直接受益。2005年歲末免除農業稅的惠農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讓9億中國農民徹底告別了繳納農業稅的歷史。
這會兒是對農民的一種解放。
在我們國家,農業徵稅、繳稅成本太大,這種成本有時候甚至超過了稅收本身。以農業稅為載體,派生出從農民、農村、農業攝取剩餘的稅費的品種多得令人眼花繚亂。農業稅的取消,使這種到處向農民伸手的體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更為重要的是,現行的農村稅制,是在城鄉二元結構下設立的。這種兩線並行的稅制結構,再加上城鄉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對我國農民形成了極不公平的稅收負擔。
我國由7%的主稅及其20%的附加合成的農業稅稅率達8.4%。
據瞭解,對特定人群進行稅收,這種情況只有在我國才存在。因此,取消農業稅政策的提出,更多的是一種制度性的變化,是政府對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政策做出的重大調整,是對農民在稅負上與城市居民平等地位的恢復。
總的來說,這是一件大好事,一件縱觀數千年曆史的大好事。
對於周方遠來說,遠方農業的利潤率那是瞬間就能提升起來的,當然了,他更加看重的還是這個政策對廣大農民的好處。不用往遠了說,光是他的姥爺家這邊,就都還是農民戶口呢,倒轉十年,家裡面還種地呢。生活的艱辛,他當然也是知道的。所以當新聞裡把這條新聞播出來的那以瞬間,姥爺和姥姥就齊刷刷的愣住了。
好半天,姥爺才沉沉的撥出一口氣,臉上浮現出欣慰的笑容。而姥姥的,悄悄的抹眼淚,臉上卻也是開心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