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7.三爺 (第2/2頁)

而且三爺擔任製片人的話,一個最大最大的優點,那就是不會仗著自己的權利去影響電影的走向。因為對於導演來說,最頭痛的就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拍攝,而要受制片人的影響,被迫去改動作品,導致最終影響口碑。三爺卻恰恰相反,他一直秉持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就像08年《赤壁》這部作品,原始預算為6000萬美元,這在當年國內,算是天文數字了!

可是當《赤壁》開拍後,投資一度追加到7500萬美元。三爺不僅果斷同意,而且依然放手讓導演去拍,自己仍不干涉。結果首映後,果然票房很快便突破3億,有著不錯的預期。雖說口碑層次不齊,網上罵聲也是沒斷過,但那是導演的事情,作為製片人,三爺本身沒有插手電影的拍攝,這就是最大的尊重了。

除此以外,三爺還為不少電影擔任過製片人,同樣信任導演,絕不干涉其拍攝方向,這些都讓他在影視圈內獲得了極佳的口碑。

三爺也是老電影人了,從1977年進入峨嵋電影廠,三爺就沒離開過這個行業,當時他還是個照明工。幾年後,他決定去電影學院進修。1989年,還在電影學院讀書的三爺,突然被提拔為峨眉電影製片廠的副廠長。1994年三爺被調去京城電影製片廠當副廠長。

北影廠時期的三爺要勉力支撐企業生存,生存的同時還要拍電影。彼時國內的電影業風雨飄搖:電視普及、網路技術剛剛展開,米國大片瘋長,觀眾不看國產電影,只看進口電影。國內電影人不被理解甚至唾棄,拍10部可能七八部都賠錢。日後,三爺一直貫穿始終的兩個情懷——國企情懷和中國電影情懷,恐怕就與當時的艱難境況有關。

困境能毀滅人,也能磨礪人。咬牙堅持的三爺,在北影廠迎來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小高峰。1996年,北影廠出品的《孔繁森》以3600萬元的票房數字高踞國產片票房冠軍,並在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上屢獲表彰。時隔多年,三爺仍然對當時的輝煌記憶猶新:“好多人說韓董事長現在最輝煌,我說不對,我最輝煌是在1997年,10個政府獎我們拿了4個,最佳編劇、最佳導演全是我們的,那時候得獎的有《孔繁森》、《贏家》、《紅西服》、《開心哆來咪》。那一年我告訴你我輝煌到什麼程度,我坐了個吉普車去,後來裝了十幾個獎盃回來,一大堆。這就是苦難的輝煌。1997年那一年,你查一下資料,全國多少部,也就是不到一百部電影吧,但是北影廠拍了25部。”

而彼時的馮大炮在電影夢即將破滅的時候也找到了三爺,於是就有了後來的《甲方乙方》。可以說是三爺一手開創了“賀歲片”這種型別片,把馮大炮捧上了“賀歲片導演”的位置。

雖然三爺認為北影廠的日子才是自己的光輝歲月,但對於普羅大眾來說,真正奠定三爺在國內電影界地位的大製作,大都發生在他掌舵中影集團董事長之後。

1999年,華夏電影集團成立,三爺擔任副總經理,2007年,三爺出任中影集團董事長,成為華夏電影產業的“守門人”。

他是中國電影圈明星級的製片人,直接參與影片超過400部,票房超過30億。由他掌舵的中影集團,是一艘擁有14家全資子公司、34家控股或參股公司和1家直屬事業單位的電影集團航母,其中就包括具有壟斷進口大片特權的華夏電影進出口公司以及唯一的國家級專業電影頻道CCTV6。

體量龐大的中影集團有著天然的國企身份和壟斷地位。

顯然,三爺對中影的規模和影響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中影不是“一枝獨秀”,而是“一枝獨大”。

三爺對國產電影有著自己的看法,他曾說過:“拍電影普世價值觀一定要高高舉起,就是主流意識形態,電影要留下來,重要元素就是銀幕形象。什麼樣的形象才能留下來?英雄,美好的英雄。”

他眼中最能展現主流價值觀,塑造美好英雄的電影型別非主旋律片莫屬。

雖然人們常常對主旋律電影有著本能的排斥和警惕,但三爺卻逆勢而行,在峨眉電影製片廠時,他拍了《***》。在北影廠,他拍了《孔繁森》、《橫空出世》。掌舵中影后,他又推出了《張思德》、《雲水謠》等一系列紅色電影。三爺對自己的堅持也非常得意,從峨眉廠開始,國內近15年來,《***》、《橫空出世》、《1919》、《孔繁森》、《贏家》、《雲水謠》、《張思德》再到《建國大業》……都是靠他一己之力堅持出來的。

沒有他的堅持,就沒有這一批優秀的電影出現在熒幕之上。

另外,他一手締造國產電影的大片時代。除了主旋律電影之外,三爺同樣也在探索商業片模式。“集中華語或者集中大陸、香港、臺灣的優秀電影人,製作大型商業電影或者大型藝術電影,向全世界銷售發行,這是我們製片業的第一個努力方向,我們正在做這種努力。”前世的2007年11月,站在北大百年講堂,三爺對臺下的學生講起了自己的“大片戰略”,這也是他上任後最感興趣的工作。

隨後,三爺推出一系列高成本高回收的商業大片,包括《無極》、《投名狀》、《赤壁》、《梅蘭芳》等,並將票房分賬模式引入國內,華夏電影由此進入大片時代。

大片時代帶來了令人咋舌的高票房,卻沒有為中國電影贏得好口碑。這時三爺的態度就顯得意味深長。對於質疑,他用這兩個問題來回應:究竟評論大片好壞的權威在什麼地方?質疑它質量的權威到底怎麼來論證?在中影成立的1999年,全國總票房僅8.1億。2013年,這個數字是218億元。三爺親身見證並推動了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最驚心動魄的這一段歷程,無論如何,應該為中國電影的“三平時代”記下一筆。

商人的精明和義氣都在他身上統一體現,當初在電影學院,為了讓新導演有戲拍,他就經常會出去募集資金,籌錢來做青年導演計劃,每年給10到15個新導演拍戲的機會。他對學院裡的新導演們沒有別的要求,就是把戲拍好。

陸川,《瘋狂的石頭》、《無人區》的導演寧皓,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咱們結婚吧》的導演劉江也都是三爺發掘的。

三爺敢冒險提攜新人,因為他相信他們的電影觀念適合青年觀眾;其次,新人導演的勞動力比較便宜,簡單說就是片酬低、成本低。馮大炮第一部戲預算才400萬,徐靜蕾才1300萬,甯浩第一部電影三百多萬,第二部才1000萬……三爺這樣的地位,說句不好聽的,就算是賠了也無所謂,他完全扛得住。

當然了,既然有有點,那就自然也有“缺點”。

即使擁有諸多成就,也無法逃脫“壟斷”和“霸王”的爭議。

在整個內地,只有中影及其旗下華夏電影發行公司有引進分賬大片的權力,除了因此帶來的豐厚收入以外,還意味著中影有決定進口大片上映檔期的權利,對於大多數不足以和進口大片抗衡的國產片來說,檔期至少在80%的程度上決定了它們的生死。

這一點,其實就是三爺自身氣質的影響了,有些霸道,有些強硬,其實這樣也沒什麼不好。雖說一個聲音容易出錯,但聲音多了,又會太過於混亂。聽你的還是聽他的?倒不如眾志成城,就一個人說話就好了。至於說那些被外國大片一撞就死的電影,說實話,其實也沒有存在的必要。好電影,可不僅僅是特效做得好,故事講的好也是好電影,只要你的故事夠好,就算面對大片衝擊,也總能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吧。

連一下都扛不住的,留著有什麼用?看熱鬧嗎?

所以說,無論是贊是彈,他都是中國電影史上繞不過去的人。三爺給華夏電影帶來的東西,其實真的是挺多的,至於說網上說的那些蠅營狗苟的亂七八糟的事兒……有又如何?沒有又如何?他對國內電影的功勞,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抹掉的。反正周方遠在面對三爺的時候,別的不說,起碼的恭敬肯定是有的。

最新小說: 嫁給前夫死對頭:我懷了,他瘋了! 這個明星不正經 閃婚後高冷江律在她懷裡哭唧唧 給世界一點亡靈具裝鐵騎的震撼 超能進化,我的女神軍團! 無盡世界協奏曲 重生假少爺,從打獵帶妻女發家開始 我在撣邦那些年 讓你養老婆,沒讓你養BOSS 酒廠魅魔,線上○○ 強扭的霸總太苦澀,重生她不愛了 對你不止是喜歡 出軌還裝好老公?全網直播你翻車! 契約女友太美,大佬一個個淪陷了 新生,我要造福一方 神算小村醫 2001傳媒教父 還能不能讓我畢業了 年少有為 重生後我靠學習成了富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