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是傳播性。無法有效快速傳播,自媒體就沒有價值和意義。自媒體的特點就在於傳播速度非常快,因為他們習慣於生存在流量高度集中的地方,微博無疑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
而自媒體在運營時,其實還有一些要求的,上面那些特性,是指自媒體具備的,以及應該具備的一些特性。
而運營一個自媒體,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是多樣性,自媒體平臺型別眾多且不斷推陳出新,這邊剛剛熟悉了官方微博的運營,那邊微信公眾平臺又粉墨登場了。面對多樣化的自媒體形式,需要保持對新媒體的敏感度,勇於探索嘗試,一旦有新的自媒體平臺出現,就積極響應加入其中。
其次是真實性,在透過自媒體平臺釋出資訊時要力求準確,與網友溝通時要客觀真誠,面對網友質疑時要實事求是。最好不要有太多主觀的東西,應該將思考的權利換給網友,而不是替對方去思考去做決定。
然後是趣味性,內容的真實並不影響在自媒體平臺上體現一定的趣味性,包括髮布趣味性的內容和策劃趣味性的活動等等,枯燥無味的文章,是最難以引起其他人注意的。只有詼諧有趣的內容,才能吸引更多的人關注。
最後是持續性,自媒體說到底,它的本質依舊是媒體,需要獲得越來越多的媒體受眾。自媒體使用者的增長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依靠高質量且持續更新的內容,依靠不斷組織的有創意的活動,才能不斷積累,獲得使用者的穩定增長,保持自媒體影響力不斷擴大。一夜爆紅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不能持久,畢竟本身比起傳統媒體,自媒體就處於弱勢方。只能靠走偏門吸引一些讀者的關注,但如果只懂得走偏門,那這個自媒體,也是終究走不遠的。
而且說實話,自媒體的存在,好的方面雖然是有的,但不好的方面,它也確實是存在的一些問題。
作為新生事物的自媒體,由於它的發展過猛,自然會產生一些不良因素,不過暫眼下,就算是周方遠重生前,當時的自媒體依舊處在一個摸索及成長的過程中,很多行業規範都還沒有成型,有問題存在也是必然的。
自媒體咋未來依舊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良莠不齊。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表達方式,而作為自媒體,因為是代表個人的觀點,自然也就良莠不齊了。因為,只要我們想,我們就可以自主成立“媒體”,我們就可以當媒體的主人,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釋出自己所要釋出的內容,這些內容有流水賬式的對生活瑣事的記錄,有關於人生的感悟,也有關於時事政治的觀察評論,或者是對專業學問的探索與思考等。
可信度低。因為自媒體的門檻低,所以各式各樣的人都可以建立自媒體平臺,而網路的隱匿性又給了一些自媒體人“隨心所欲”的空間。因為在這裡,平民話語權終於獲得了伸張,自然“有話要說”的人越來越多。而有些自媒體,出於急於求成的心態,他們就會發布一些只是為了追求點選率的新聞,從而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這些不良行為,導致部分自媒體人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線,而這就降低了所傳播的資訊可信度。
相關法律不規範。自媒體讓每個人都有了話語權的同時,自然就會產生一些與《憲法》、社會道德規範相悖的聲音。雖然說,我國目前有很多關於自媒體平臺的管制法令,可這些法令還都只停留在對網站的管理上,比起現在自媒體發展的勢頭,這些法令就顯得不夠全面。因此,如何在法律上對自媒體進行規範與引導,迫切需要整個社會參與,共謀良策。
但就算有缺點,也不能忽略自媒體的優點。
而且說實話,正是因為有缺點,才更應該重視啊。
現階段,05年,那自然是一片新興草地,到處都是勃勃生機。但作為重生者,周方遠可是很清楚的。
他重生的那個年代,所謂自媒體,表面上看是一副百家爭鳴的景象,但是實際上那時候的自媒體幾乎已經快要成為一個偽命題了。
自媒體在歷經了網際網路變革後,最終又回到了當初的部落格雛形,只是在當時來說,部分有實力的自媒體平臺用分紅的模式進行圈養使用者使用數量。
作為自媒體平臺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其實都已經達到了一個飽和狀態,簡單分析下就明白,自媒體如果盈利,盈利模式無非就是廣告商投錢,或者廣告商給自媒體運營平臺,運營平臺以分紅的形式發放給寫作的作者進行激勵可迴圈的運作。
這麼看是沒錯的,可結果呢?沒有一家所謂的自媒體公司是真正意義上在米國上市的,而大型網際網路企業熱衷運營自媒體平臺那也是因為自媒體這個詞是一個“力”,力借的好是可以影響股價的,同時自媒體平臺多了一個轉化廣告的中轉站。比如大型網際網路都有自己的廣告聯盟。
廣告商投放廣告聯盟這個平臺,廣告聯盟可以把僱主的廣告推送到自己的主平臺也可以推送到旗下的自媒體平臺。
從那時候的網際網路格局來看,自媒體在資本運作中還是處於初步階段,自媒體也僅僅是隻是個偽命題,它僅僅是資本大佬的新新產物而已。
所以說,原本大有可為的自媒體最後被圈養起來,說起來,多少是有些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