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豔姿《遇見》,孫豔姿的橫空出世,可以說是讓華語樂壇的多了一位天才型的歌手,孫豔姿的唱功在華語樂壇來說,不能說是頂尖,但也絕對不算差,絕對是平均線之上的水平,而且她的幾首歌也相當不錯,高質量加高水平,在這個諸神之戰裡,能佔有一席之地,她已經可以稱得上是非常厲害了。
阿杜《他一定很愛你》,阿杜幾乎在一夜之間變得家喻戶曉,出道巔峰的壓力又讓這位歌手迅速跌落神壇,至今非常遺憾。但不能不承認的是,他的幾首歌都相當好聽,也絕對有資格入場神仙打架。
王星凌《第一次愛的人》,這位甜美教主王星凌,當年可是無數人心中的初戀女神,實在是太可愛了!人美歌甜,沒道理不紅啊,不過很可惜,王星凌的星途並不順暢,紅了幾年也就漸漸的淡下去了,但不得不說,她的聲線還是很有特點的,長相和聲音都足夠甜美。
王利宏《唯一》,王利宏真正火起來的一首歌,當年的表白神曲,有多少人是唱著這首歌,把心愛的女孩子追到手的?此人不僅是歌壇公認的才子,而且還被冠以“優質偶像”的名號。人掙得帥氣,唱功了得,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太多的花邊新聞,或者說,幾乎就沒有花邊新聞,這個人非常非常的乾淨,給人晶瑩通透的感覺。
除此之外還有,樸數《那些花兒》、張韶含和潘韋伯《快樂崇拜》、SHE《super star》、刀朗《2002年的第一場雪》等神曲……
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0405年這個時間段,是華語樂壇真正的高峰期,神仙打架之名完全對得起這些人的努力,相比十幾年後的樂壇,此時的樂壇才能讓歌迷們真正的興奮,也真正流傳下來很多經典之作。
華語樂壇,其實經典之作非常的多,也經歷過好幾次的巔峰期。
最早的巔峰期,大概是在當年的戰爭時期。
那時候外商開始在滬上建立唱片壓片廠,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百代公司、大中華唱片廠和勝利唱片廠等相繼建成投產,由此拉開了我國生產唱片的序幕。
這一時期的唱片業帶有明顯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但是,在我黨的領導下,許多優秀的藝術家,如聶耳、冼星海、任光等大神,紛紛投身藝術創作和唱片製作領域,為黨的事業和民族解放事業作了大量的工作。如,三十年代的抗戰救亡歌曲《義勇軍進行曲》、《漁光曲》、《賣報歌》、《鐵蹄下的歌女》、《大路歌》、《畢業歌》、《梅娘曲》、《救國軍歌》、《夜半歌聲》、《遊擊軍》、《江南三月》和《到敵人後方去》等,幾乎都是為電影或唱片而製作的。
《金蛇狂舞》、《翠湖春曉》、《昭君出塞》、《彩雲追月》、《花好月圓》等許多優秀民族器樂曲都是聶耳、冼星海等人為出版唱片而編寫和配器的,這批珍貴的唱片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藝術珍品。
四十年代是我國流行音樂創立和發展的年代,黎錦暉、黎錦光、周旋等人也為世人留下了不少優秀音樂作品,如《香格里拉》、《夜來香》、《秋水伊人》等。
從20世紀初至1949年,華夏的唱片業歷經磨難,發展緩慢。但近半個世紀的“國產”唱片所記載的卻是燦爛輝煌的民族藝術精華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京劇、地方戲曲、民族器樂、民歌、流行歌曲、電影音樂等,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量優秀作品問世,大批傑出的藝術家產生,許多優秀節目灌錄唱片,廣為流傳,在災難深重的土地上播種下日後開花結果的種芽,為我們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一時期的港島和寶島,音樂發展腳步也不慢。
港島方面,1950年代以前,來自滬上海派的國語時代曲流行於此,代表的歌星有龔秋霞、周璇、姚莉、李香蘭、白光、吳鶯音、張露等。
1950年代在高階夜總會表演的歌星以獻唱歐西流行曲為主,配以樂師現場伴奏。當時本地著名歌手較為現時港島人所熟悉的包括祖·尊尼亞與黎愛蓮和泰迪·羅賓)等。英文歌曲主要流行的原因是演唱這類高階娛樂場所以上流社會的洋人為主,只有少數華人較有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來負擔這類高階消費。
由於接觸西方流行音樂,1960年代的年輕人喜歡自組樂隊,以唱英文歌曲為主。著名樂隊有:泰迪羅賓與花花公子樂隊、許冠傑與蓮花樂隊、陳任與Menace、鬆散者以至較後期的新特樂及玉石樂隊等。1970年代初期的偶像歌手仍以英文歌曲為主,著名的有陳美齡、陳秋霞等。
1974年許冠傑推出的專輯《鬼馬雙星》揭開了港島當代流行樂壇的序幕,1976年的經典大碟《半斤八兩》則標誌港島粵語流行歌的市場正式形成。
寶島方面,這一時期的音樂創作確實是要遠遠滯後於樂壇發展的,而且這一時期,扶桑才是亞洲音樂的中心,所以很多寶島歌手都會選擇去扶桑尋求發展,就算沒有遠赴海外的歌手,也會選擇去港島,這一時期,華語樂壇處於新生期,各種思想各種技法相互碰撞,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古舊與創新,這是華語樂壇的第一個巔峰期。無論是創作數量還是創作質量,較之更早的時期,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大幅度的提升。
第二個巔峰期,就是八十年代的了。
80年代的港島樂壇是港島音樂史上最輝煌和最繽紛多彩的時段。
從許冠傑,羅文,林子祥,陳百強,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王傑領銜的樂壇潮流到Beyond、張學友的興起,出現了一大批的優秀歌手。80年代港島流行歌曲參照很多扶桑歌曲及西方音樂譬如搖滾、藍調、民歌。由於扶桑歌曲比較有時代感,改編歌曲成了一個熱潮。其中以《捕風的漢子》、《風繼續吹》等歌曲為代表。
1984年,標誌港島流行樂壇進入天王巨星的時代,第一個稱為天王巨星是譚詠麟,伴隨而來80年代其他最主要歌手也浮出水面張國榮、梅豔芳、林子祥、陳百強、葉倩文、林憶蓮、陳慧嫻、鍾鎮濤、關淑怡。港島本土樂隊也在這時期茁壯成熟。
80年代的寶島樂壇,是新陳代謝的時代,出現以大批優秀音樂人及歌手,其中以羅大佑,齊秦,王傑、周華健,李宗盛,卓依婷等為代表。90年代寶島歌壇,是國語歌曲主導地區,其中以王傑,齊秦,庾澄慶,小虎隊,林志穎、張宇、任賢齊風靡華人地區。卓依婷也在這一時期風靡東南亞和大陸地區。
這第二個巔峰期的代表屬性,就是穩定,最初的各種思想上的衝突和碰撞都已經漸漸過去,各種融合也幾近完成,創作數量和經典數量開始大幅度提升,人民群眾對於音樂的喜愛程度也不斷上升,真正開始出現天皇巨星超級巨星等名詞,為下一次的巔峰期打造了深厚的基礎。
緊接著,就是第三個巔峰期,是CD時代,也就是20世紀的最後幾年。
1990年代港島樂壇真正進入了巔峰時期,先有王傑獨領風騷,後有“四大天王”及王菲,鄭秀文等實力派天后代表。
1990年代之前,港島流行音樂歌手並不重視國語流行音樂,在這之前港島的國語流行歌曲大多是來自扶桑歌手作品,直至1990年代開始後,以張學友、劉德華為代表的港島“四大天王”開始進入寶島,新加坡以及大陸市場,以大量翻唱扶桑歌為主,這其中最為成功的亦是張學友,他的國語唱片《吻別》、《真愛新曲+精選》等均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令其事業登上高峰。在這個期間,同為港島“四大天王”之一劉德華以《忘情水》《如果你是我的傳說》等歌曲風靡整個粵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