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汴京春寒料峭,尤其是一早一晚,颼颼的北風一起,冰寒徹骨。在這種環境下考試,簡直就是對肉體與精神的雙重考驗。
衛辰打掃乾淨號舍,略作佈置,就趕緊點起炭盆取暖,又把小銅爐放在炭火上燒起了水。
水燒開後,衛辰又往裡丟了把薑片和紅棗進去。
姜棗茶不僅能驅寒祛溼,還能補益脾胃,十分適合衛辰這種考試期間只能吃乾糧多,吃熱食少的情況。
與大多數考生相比,衛辰的應試生活無疑是十分愜意的。
屋裡燃著炭火,腳下擱著風爐,懷裡還揣著個小暖爐,護膝護腰一應俱全,可以保證他完全不受春寒之苦,安心舒適地考試。
待身心都調整到最佳狀態,衛辰從牆上取下書吏不久前送來的卷袋,開啟試卷,仔細審閱那頭三道四書題。
鄉試時,這頭三道題就是根本,如今會試更是如此,因為會試這頭三道題是天子親自命題,考官們自然要將全部的精力投注於此。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三道大題分別出自《論語》、《孟子》、《中庸》。
之所以沒有《大學》,是因為《大學》攏共就不到兩千字,篇幅實在太少,所以一般很少從中出題。
論語題為:“子在齊聞韶。”
孟子題為:“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中庸題為:“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因為是會試,題目並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也不會出現截搭題,就是從四書中直接抽一句,只要是熟悉書本的考生都很容易入手。
這樣的題目,衛辰早已練習過不知多少次,對他而言可以說是一點難度都沒有。
但題目簡單,寫得文章可不能一樣簡單。否則的話,又如何在這三千舉人中脫穎而出,
衛辰喝下一口姜棗茶,看向第一道論語題:“子在齊聞韶”。
完整的上下文是:“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也。”
“三月不知肉味”這句話太有名了,衛辰即便沒有這一世的經歷,也知道這句話的意思與學習有關。
孔子追慕前聖,傾心韶樂,其目的是深徹理解韶樂中蘊含的大舜思想,而其所為就是“學之”。
所以“學之”二字就是串起題目的引線,必須貫穿全文。
如此一來,破題便有了。
衛辰提筆蘸墨,在紙上刷刷寫下九個大字:“學之久而專,稱其至美。”
這是破題六法中的明破之法,堂皇正大,一上來就點明主旨。
下面就是代聖人立言了,衛辰揮毫起筆,筆尖摩擦紙面,有如春蠶食桑,沙沙有聲。
一個個方正規整的字型自衛辰筆下逸出,很快就鋪滿了卷面。
衛辰所用的館閣體,受到很多專業的書法家的鄙夷,認為其拘謹刻板,缺乏藝術性。
但在科舉考試時,館閣體卻是毫無疑問的最佳字型。
衛辰筆下的字就完美詮釋了館閣體的優勢:烏黑、方正、規整、猶如機器般精準,可以讓閱卷者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