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信來自冀州鄴城。
看完書信,朱靈喃喃道,“不知如今何以能救你於艱難之中,當初你於我有知遇之恩,如此恩情,我朱靈不能不還。”
“相當初我家中婦孺老小皆死於公孫瓚之手,無論如何,是您替我報了這不共戴天之仇……”
朱靈臉色甚是驚訝,而後立即催促兵馬出發,如今他麾下之兵馬的核心人物,有一百多號人才是十夫長,百夫長之級別。
雖然這些人在曹軍營中並未掌握實權,僅有一千多兵馬在側,但再加上老兵及軍官,只要朱靈想做事,還是可以但是可以擁有兵馬在側,一千多人,加上都是老兵或者軍官,他朱靈能夠做的事還是很多,諸如截斷曹操後方糧草,甚至直接毀掉。
這份書信之中,袁紹說起昔日對朱靈之恩情,也提到當初為其養母好幾年,讓朱靈心底難免有些動容,可他並沒有推脫之說辭。
不然,朱靈深感愧疚。
且如若袁紹能夠穩住,朱靈心想他也可以回去。
如此,朱靈以為曹操必勝,但此時,朱靈反倒是有了一個很好的脫身機會,
從戰事開始至今,朱靈自始至終以為曹操必勝,但此刻,曹操卻解除兵權,只給他少數兵馬讓他會許昌,如此便剛好給了他一個可以脫身的好理由,自己成為了軍中的自由人。
從曹操的大營之中出來,朱靈帶領兵馬一路奔著許昌而去,此去路上,正好有很多糧站。
朱靈心想,他只需以曹操之名義,從糧站繞行前去許昌,然後將糧草暈倒滑縣,然後透過浚縣兩條路,順利繞行道曹操軍營,然後奪取曹軍之軍糧,如此之後,朱靈便可回去袁紹身邊,前去幫助袁紹解決黎陽之危局。
……
這夜,曹操陣營之中,甚是安靜,如今盛夏即將過去,這一年,曹操一直呆在官渡營帳之中,他從未回過許昌,整個人甚是有些疲憊。
袁紹正在為黎陽之軍心傷神。
“只可惜文丑終究無法與顏良相比,如若顏良還在,僅憑他一人之勇猛,倒是可故意偏起他出來,直接除掉。”
“但是,文丑此人隨無太多謀略,但執行策略之時,卻甚是憨厚莽夫,毫無變動執行所有命令,如此一點,甚是難得。”
此刻,乃是在曹洪與于禁跟前,曹操方可如此平靜說出心中之困惑。
但是,在其他將軍面前,曹操一直乃是一副甚是樂觀之形象,同時不斷鼓勵麾下將士,且經常給將士們美好之希望,一來曹操一直避免自己不好情緒影響麾下將士。
曹操要讓麾下將士相信,只要攻下黎陽,便是雙腳踏入冀州之地。
黎陽城那是魏郡南部屏障,更是冀州南邊最大郡縣。
到如今,曹操已經率軍攻打半年之久,卻未能攻下此地。
如若不是曹操堅持以軍令以及各種鼓勵之策,讓手下兵馬始終堅守,曹軍營中恐怕是早已動盪不安。
對於戰事,古人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這黎陽城中兵馬,同樣如此,黎陽城中之守軍堅守城池半年有餘,早已沒有剛開始那般堅定,如若沒有源源不斷的糧草供應與文丑等人之鼓勵,城中守軍早已進入疲態之中。
“主公,依我之見,如今這形勢倒是正好。”程昱說道,“我們攻打黎陽這半年,也算給戲大人爭取大量寶貴時間,讓其可以在樂陵郡發展名望。”
“如今,許多老百姓均已知曉樂陵郡正在實行仁政,有錢糧可賺,大量流民均爬山涉水去往樂陵,而幾乎同時,廣平一代之地,卻發生了甚多叛亂之事,儘管雖是流民傳言,但我認為,這些傳言絕對可信。”
“袁紹,如今內憂外患,與當初的公孫瓚之境地無異?”
“吾以為,當時公孫瓚在幽州被圍困,無法南下,卻也無法北上,應當也是袁紹如今這般,內憂外患,進退兩難,如此,主公如今定能將袁紹徹底打敗!”
“呵呵呵……”
聞言,曹操心中一股莫名苦澀之感,更是有些奇怪之感:同樣內憂外患,與公孫瓚當初何其相似。
想來,倒是有幾分報應之象,或許袁紹當初如何逼死公孫瓚,如今他也將被同樣逼上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