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瑤仙子看著凌亂的紫芝崖道:“都說羅睺乃三界第一智者,我看怕是徒有虛名。
如此簡單的計謀就將截教眾仙耍得團團轉,通天的座下也太無人了。”
“不是截教無人,而是羅睺太會隱藏了。所謂‘大音希聲,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這羅睺已領略到了其中三昧,方致截教一敗塗地啊!”燃燈道人喃喃道。
“虛虛實實,陰中有陽,謀而後動,魔族可謂計劃周詳,令人防不勝防,也難怪多寶道人會中招了。”南極仙翁道。
《易》文中太極陰陽圖“陰陽互根”的結構模式和“陰陽互用”的運動模式是自然界結構與功能的理論模型。
在自然界,太陽和地球這個陰陽對立統一體存在著陰陽互根的結構模式和陰陽互用的運動模式。
在人體,命門與五臟這個陰陽對立統一體也存在著陰陽互根的結構模式和陰陽互用的運動模式。
在胚胎卵細胞的演變過程中,則存在著太極八卦的演變模式。
《易》中認為: 太極為天地萬物之始,即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錯,變在其中。
在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的這一演變過程中,兩儀的生成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兩儀即陰陽,陰陽分則天地立,由是陰陽二氣上下升降,就可造化出萬事萬物來。所以審視兩儀的基本原理,是認識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的基本點。
對於太極生兩儀的基本過程,有人曰:“太極本無極,無極即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也。”
因為按照陰陽法則,以定位言,則陽在上,陰在下;以升降言,則陽下降,陰上升;以道路言,則左為陽降之道,右為陰升之路。
由此言之,所以太陽在上主天,太陰在下主地;太陽從左以降,是天陽下降於地,而陰中之陽為少陽,故而少陽在下(地;太陰從右以升,是地陰上升於天,而陽中之陰為少陰,故而少陰在上(天。其中原理,正如曉者所言:“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此陰陽互藏之道,唯陽中有陰,故天氣得以下降,陰中有陽,故地氣得以上升。”
“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是太極陰陽圖的結構模式,是指其內部陰陽互為其根以使得“陽氣生化無窮,陰氣泉源不竭”的陰陽互根互藏之道,“陰陽互藏”就是指互為其根,即陰陽魚的魚眼;“唯陽中有陰,故天氣得以下降,陰中有陽,故地氣得以上升”則是太極陰陽圖的運動模式,是指其外部陰陽相互為用以使得“天氣得以下降……地氣得以上升”,從而天地一體的運動模式,即陰陽魚的魚尾(少陰和少陽)。所以曉者所言的前者是陰陽互根互藏,後者是陰陽互用。
互為其根的“陰陽互藏之道”是太極陰陽圖的結構模式,相互為用的“天氣得以下降……地氣得以上升”是太極陰陽圖的運動模式。
陰陽互用的運動模式實際上就是指陰陽相互為用的升降運動。古簡中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太極在一動一靜分陰分陽的初始階段,就蘊藏著陽中含陰,陰中有陽的機理。
兩儀分立時,在太陽的重心有一黑色的陰,在太陰的重心有一白色的陽,此正是“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此陰陽互藏之道”,也是“陰陽之精,互藏其宅”的陰陽互根之道。
水火為陰陽之根,以水火論之,則此正是火外明而內暗,水外暗而內明之證。
故有人說:“陰者宜暗,水則外暗而內明;陽體宜明,火則外明而內暗。”
這是因為“陰無陽不生,陽無陰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