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板正中有一條自下而上的直線,稱為“千里路”,橫線有五條,中間三條紋線間的空白處,皆可以刻劃。
東曰甲乙,西曰丙丁,正中旁連兩牆曰腰金第一,直紋之下腰金之上橫而方平者曰沖天,凡佔惟此方為驗。
第三是灼契,用碳粉一兩,鉛粉三錢拌勻,用棗泥和之而成塊狀,粗細如筋,長三四分,名曰三一丸。
灼龜之法,必須五行俱全,以碗盛水,置錢其中,用界尺架於其上,然後放龜板,刻字者向下,近肉者向上,用三一丸灼燒。
第四為佔龜,灼龜之後,龜板炸然有聲,謂之龜語,然後用所盛之水灑於刻字之處,必然出現裂紋,根據橫豎裂紋判斷吉凶。
然後用繩子纏繞裂紋處,用香火供之,三日之後裂紋複合。
若在三日之內,龜板還有聲響,是猶有未盡之言,必須再次佔之。
第五是佔拆,龜甲經火灼之後,出現裂紋,分為身首足三部分。
身為事情的主幹,平直、剛健、洪潤、明淨者吉。
首為事情的開始,平直高昂有情者吉。足為事情的結束,有動靜之分,或動或靜,吉凶不同。
以上是龜卜佔法的簡單介紹,其還有具體的分類斷法。
占卜作為一種預測吉凶、溝通神人關係的手段,在歷史文化發展程序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自古聖王將建國受命,興動事業,何嘗不寶卜筮以助善!”
“蠻夷氐羌雖無君臣之序,亦有決疑之卜。”
在文獻和民族誌中,占卜多被記載,其種類繁多,方式多為骨卜和龜卜,還有少量玉卜。
占卜的材料,重要以羊肩胛骨為主。也有使用少量牛、豬肩胛骨的。其占卜程式主要有禱祝、祭祀、灼骨、釋兆和處理等幾個步驟。
骨卜這種占卜習俗最早可上溯至仰韶時代,但較為原始,因為當時的卜骨多未經修制,直接在其上施灼,而且無鑽、鑿的痕跡,灼痕較少,且多無規律。
至龍山時代,骨卜現象已有較多的發現,卜骨製作較仰韶時代精緻。比如用作占卜的羊、豬或牛的肩胛骨有的經過了刮削甚至打磨,使骨面光潔,然後在其上進行燒灼,灼痕少則兩個,多則二十四個,有的灼痕還有一定的規律,或成排或成行等。
後來佔骨大多經過精心的處理,比如用作占卜的獸骨不僅要刮削、打磨,而且在此以前,還要經過水煮去脂,這樣做出來的獸骨不僅平滑,而且經久耐用。
獸骨經過鑽、鑿後,經灼制,出現昭示吉凶的兆,貞人據此在卜骨上刻上解釋性的文字,這樣,此時的卜骨已演變為完全意義上的卜骨,可以說,這是將占卜技術發展到了極致的程度。
“天地命格,貞人卜運算元?”
東皇玉斜頭一看,只見三百米處有一個窮酸得極顯眼攤位,一名無精打采的老頭坐在那裡,背後立有一塊木板,上書“天地命格,貞人卜運算元”。
“卜運算元?這個老叟那麼落魄,能有人信他麼?”東方小方有點兒懷疑道。
“不是能不能信他,而是根本就沒人會相信啊!”東皇玉一針見血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