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繩記事是文字發明前,人們所使用的一種記事方法。即在一條繩子上打結,用以記事。
上古時期的人們皆有此習慣,一些沒有文字的民族,仍然採用結繩記事來記載資訊。
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倉頡造字是神話傳說之一。
倉頡,又稱蒼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績。他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倉頡從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錯誤的史實,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
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遊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
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
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
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瞭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以‘羊馬蹄印’為源靈感。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佈情況、地上山川脈縮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
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
倉頡把這種符號叫做‘字’。
‘六書’之定名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後人定義是: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甲骨文,全稱‘甲骨卜辭’,又叫‘龜甲獸骨文’、‘契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
符籙有召神劾鬼、鎮魔降妖之功效者,而文字除了是交流資訊的工具,在人們的心中同時蘊含著一定的意義與審美價值。
此時卻不同,因為散發在薛劍仙身上的神聖光暈竟以六道流光形狀的古老符文一一出現,有些像元鳳的長長鳳尾在呈一定的規律而動,給人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
第一次分開就吃敗陣,那麼別人會說沒兄長相助的他是窩囊廢,折了自己的名頭倒沒什麼,可也不能讓那些心機者把三劍俠的能耐看輕。
薛劍可以不在乎,但兩位兄長的名聲也不能因此而受牽連。
“呀……啊!”
薛劍一聲暴喝,雙手一推,掌中一道滔天般的玄劍氣轟然迸出,仙體內一波席捲四面八方的神聖金光夾雜著古老氣息的諸多文字在意境深遠的玄奧中橫衝直撞的爆發出來,金光所過,蒼生盡匍匐,文字一掃射,本已佔得先機的伯、仲、季頓時仙身如同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爛泥沼澤中,而且越陷越深,根本無從脫身。
更可怕的是那古老的文字似虛似實,一入仙體,竟將三位地神境仙人的體內精、氣、神給剝奪個乾乾淨淨,甚至於對生命力和身體機能都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與損傷。
伯、仲、季無力地倒下,像一條條有氣無力的死狗正趴著苟延殘喘,哪裡還有屬於仙人的自尊與威嚴。
形勢逆轉得太快,上風者突然變成毫無反抗之力的下風者,失敗者,這讓作為看客的龍涎香、曈朦、靉靆、菡萏、流眄等仙人都一頭霧水的不明所以,甚至有些人神境仙人異常氣憤,都暗自指責薛劍用了什麼卑劣的手段。
薛劍站了起來,身心無比愉快,四肢百骸極盡通暢,輕輕鬆鬆的將疲勞一掃而空,現在是最佳狀態的他可以隨時再虐三位地神境仙人。
在強壓之下,十二打坐法之一的靈獨覺法讓他對人神境的奧義有了更深的認識,雖然沒有進入地神境,但也順其自然的踏進了人神境的極境十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