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頊一下子愣住了。
即位十年來,自己每一天自問都在進步,努力學習處理政事,努力學習典章制度,努力學習聖人經典。
對老臣如司馬光,王安石,呂公著,無不是禮敬有加,就是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同和教誨。
漸漸的,在學習當中,在群臣的理念分歧當中,趙頊建立起了自己的三觀。
王安石去後,趙頊開始實際全面掌控朝政,在和宰執們的鬥爭當中,漸漸表現出能力和魄力。
可以說現在的臣僚,都是他刻意提拔的,他們能夠成為宰執的最大原因,只有兩個字——聽話。
現在這場變法,已經從王安石的意志,趙頊支援;變成了趙頊的意志,底下只有執行,沒有支援。
支援他的那些人,多是如蔡確李定這種人,這些人根本就沒有高遠的政治理想,支援趙頊也只有一個原因——固位,倖進。
有理想的那一代,已經凋零殆盡。
所以當趙頊讀到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邊“高處不勝寒”那一句的時候,會發出那樣的感慨:“蘇軾終是忠君。”
一句問話,讓趙頊生起感慨:“我薄德寡能,先君早歸山陵。即位之初,倉廩十不存一,人民生活艱難,外敵囂張跋扈,朝臣狐疑不安。”
“軍甲不練,賦稅耗竭,三冗之患,如沉痾難起。”
“我戰戰兢兢,生怕一步行差踏錯,讓國家萬劫不復。我需要賢臣輔佐。”
“當呂公著告訴我,安石相公終於同意出山的時候,知道我多高興嗎?原來朕沒有被上天拋棄,大宋沒有被上天拋棄,上天終於給大宋送來了一個可以挽回局勢的人。”
“我將國政託付給他,跟在他的身後虛心學習。王相公的變法之議,讓我大感振奮。”
“民不加賦而國用足。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承諾?”
“然而我沒有想到的是,我心目中的君子們,彼此之間的政見分歧,竟然大到這樣的程度。”
“包括你,對王相公的主張,也存在那麼多的發對意見。”
“到底誰才是對的?沒有人能夠幫我解答,我只能自己尋找答案。”
“我摸索了十年,大宋如今的局面,讓我覺得,我們終於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循著這條大路走下去,國家將變得強盛,人民將變得安樂,內政將被我們理順,外敵將被我們消滅。大宋,終將復現漢唐盛世氣象,你我君臣,終將以豐功偉績,被永載史冊!”
“明潤,我說的對不對?”
蘇油拱手道:“陛下都說得對,你在朝堂,我在外路,經歷十年之後,大家都成長了。”
“但是陛下,你因為成長而變得自信,卻忘記了即位當初的心情。”
“理學認為,矛盾永遠存在,它不會消失,只會轉化。”
“即便是你的理想全部實現,矛盾一樣會存在,會轉化成新的矛盾。”
“到時候的矛盾,將會轉化為大宋境內各族之間的矛盾;中央政令和地方施政之間的矛盾;人口激增帶來的土地矛盾;貧富懸殊帶來的階級矛盾;新興富有階層,與傳統勳貴之間的矛盾;工業大利,與農業薄利之間的矛盾;官員懶政與人民急需之間的矛盾;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百姓間收入差異巨大的矛盾……”
“所以陛下,解決了老問題,又會冒出許許多多的新問題,面對這些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新情況,新問題,在解決老問題時鍛煉出來的技能和方法,就一定能適用嗎?”
“始皇奮六世之餘烈,解決了祖宗沒有解決的巨大矛盾,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
“然而新的矛盾接踵而至,始皇帝卻還繼續沿用之前的國策,結果不但沒有解決,反而導致矛盾的加劇,最後秦朝二世而亡。”
“始皇帝的問題,在面對大一統國家的新問題的時候,認為以前的經驗,一定靠得住。”
“但是事實是——靠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