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再追了,叫將士們虛張聲勢,送他出境。”張青雲放下望遠鏡吩咐道,元人在建康城中的細作被他帶著人一路追趕,不斷有人返身抵擋追兵,出城時二十餘人的隊伍,到了馬家渡只餘了四、五人,捨棄了最後幾個手下,那個首領模樣的人終於逃出了建康府境,儘管他的身影仍在望遠鏡的視程內。
在這之前,被他們擄去的城中百姓就已經被解救出來,依照劉禹的指示,這些人並沒有被追究,在向官府交出一份供狀後就放回了家。不能怪他們吐露出實情,都是些普通百姓,落入了敵手,誰不想著保住性命,要怪也只能怪官府保護不力,讓韃子有機可乘,所幸的是沒有人丟掉性命,當然受驚是無法避免的事。
那人的背影消失在樹從中,前面已經是太平州的採石鎮境內,整個州內都沒有多少駐軍,以他的能力應該能穿州而過吧。張青雲自嘲地笑了笑,自己居然在為韃子的安危擔心,如果真的在太平州落了網,這番苦心就算是白費了,不過即使那樣也沒有什麼損失。
帶領手下押著被生擒的幾個細作,張青雲等人返回官道上,戲已經做得很足,再追下去那些個意猶未足的親兵說不定就直接動手抓人了。再看看跟在一旁的流氓頭子陳小乙,此人才是功勞最大的人,沒想到平日裡欺行霸市的潑皮無賴居然會是天然的反間者,還是太守想得遠,這夥人能為我所用,韃子要想遣些生面孔入城,都不過是徒勞而已。
在這次行動之後,建康城就將開始嚴查細作,從李庭芝的幕府中發出的戰備令已經送往了各路的州府,是不是能照此執行?他也沒有太大的把握,如果有可能,把沿邊的那些要地都換上自己的親信會更好,但這是不可能的,
“若是君實仍在,某又何懼這案櫝之勞形?”想到那個得力的佐官,李庭芝慨然嘆道,自己幕下的人也不算少了,總是感覺沒有此人用得順手,可惜啊。
“大帥說得是,陸參議做事井井有條,實是我等楷模,當初大帥就不應放他走,到了朝堂也不過是個芝麻官,哪有為大帥效力來得暢快。”堂下一個幕僚接嘴道,引得一片贊和之聲。
“你們啊,‘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君實是有大志向的人,某怎可做那阻人前程之事,爾等若是有意,本帥也是一力推舉,別的不用說,沿江各州府還缺著許多主事,參軍、縣丞、知縣、推官、通判皆可,誰願意去?”
李庭芝指著他們笑罵道,這些人嘴皮子功夫不錯,文字上也些底子,可要論做實事,一個個都是眼高手低,不堪用的倒居了大多數,好在他現在將府中政事都交與了通判張士遜,自己只主抓軍務這一塊,將將也算應付得來。
跟了許多年了,幕僚們都知他脾氣,這會無事,言笑之間也無須太顧忌,只當是逗個樂子放鬆放鬆,堂上一片其樂融融。直到通判張士遜拿著封文書通稟上來,大夥才收住聲做努力做事狀,有些怪異的氣氛讓他摸不著頭腦。
“這有何疑問?”將那文書看完,李庭芝有些不得要領,抬起頭問道,按文中所載,第一艘糧船已經進了城,後面的還會陸續抵達,事情很順利嘛,面前的這人行事穩重,既然不是要自己做決斷的,那此來就肯定有別的問題。
張士遜沒有答話,只拿眼四下掃了掃,這大堂上除了李庭芝,還有許多屬吏在場,見他的動作,李庭芝還有什麼不明白的,他的屬下都在處理著事務,也不好就這麼趕出去。
“隨某來。”略想了想,他帶著張士遜轉入了後堂,制司大堂的後面是一處水閣,兩邊以抄手遊廊相連,他連個親兵都沒有帶上,兩人信步走到亭中站定,李庭芝眼望後者想聽聽他倒底會說出些什麼。
“大帥,也怪屬下急了些,讓那些糧商看了出來,除了裝船的這些,再要買,他們就聯手開始抬價,短短几日竟然漲了五成。照此算算與原來的預計相差太大,屬下不敢自專,只能先報與大帥。”張士遜指著文書說道。
李庭芝默然不語,商人重利,見官府大量買糧,哄抬價格是預料中事,可這一回他們也太過黑心了些吧!糧價是國之重事,慢說五成,一二成的變化都會牽連地方,上了三成就會驚動朝廷,若真像張士遜所說的漲了五成,只怕當地的走馬已經飛報京師了。
可他也說不出什麼責怪之語,張士遜急,他心裡更急,韃子動作頻頻,自己這裡卻是慢裡條斯,就連出錢買糧都會遇上阻滯,朝堂會做何想他已經顧不得了,眼下的當務之急是怎麼辦,張士遜的話還有一層意思,就算是照了現在這個價,難保糧商們不會再漲,他能動用的銀錢也是有限的,可一旦戰事來了,糧食的需求幾乎是無限的。
動用官府力量去壓麼?一想到那些人背後的勢力,李庭芝想都不敢想,提前儲糧之事本就是自己一意孤行,政事堂對自己的上一封奏章是不滿的,淮西總領所移鎮就是個明顯的訊號,這也就是當朝無人可用,換了先帝時多半會直接換人了吧,他有些鬱悶地拍了拍欄杆。
“你有何主意,直言無妨。”見張士遜欲言又止的模樣,李庭芝心中一動,他這麼小心翼翼地單獨來報,應該不會只是向自己訴苦。
“請恕屬下斗膽,今歲應該是個豐年,若是沒有大的水患,兩浙各地都將迎來滿倉,到時候莫說漲了,就是降個二三成都是預料中事,那樣的話官府還得出錢平抑糧價,他們這麼急急地抬價,一是看官府收糧二是知道再過些時日只怕就不成了。”
張士遜的話讓李庭芝有些無語,道理確實是這麼個道理,可誰叫自己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呢?如所料不錯,韃子動兵也就在秋收前後,他等不起。
“這一次咱們沿江各州府都遭了兵災,他們就是篤定咱們要買糧救災才敢這麼肆意哄抬的,屬下想,不如干脆大張旗鼓地行文各處,言明建康府缺糧,缺很多糧,官府要得很急,大帥再往朝堂上了一道書,請京師為咱撥糧,將氣勢做足了,屬下就不信他們還坐得住!”
他的話才說了一半,李庭芝就馬上明白過來了,停下購糧之舉,將訊息廣佈四方,存量豐富又眼見著豐年在即的糧商們會如何想?至於理由也是很充足的,剛剛經歷了那麼大的戰火,說不缺糧誰信?
之前他一直就想岔了,誰曾料到建康城被韃子圍了這麼久,城中竟然還有餘糧?再加之一舉破敵,將韃子從江北運來的糧草一網打盡,反而讓他們忘了這回事。思路一捋順,李庭芝轉憂為喜,轉身拍了拍與他品級相隔十萬八千里的通判。
“好一招‘請君入甕’,等到事情落定,你不怕江南糧商將你撕成碎片麼。”瞬間心情大好的李庭芝笑著打趣道。
“屬下也不想這樣,這還不是讓他們給逼得麼。”張士遜做出一個無奈的表情,很配合地說道,李庭芝哪裡還不明白他這是有備而來,只怕早就有了全盤計劃,這人要是行商只怕會那些人更心黑,不過此刻嘛?正合他意。
有了大帥的首肯,張士遜走出去的時候都是昂首挺胸的樣子,而在短暫的高興之後,李庭芝的表情又沉了下來,要做點事情何其難啊,明明是為國為民,前方是韃子的重壓,後方是自己人的掣肘,還得要行些陰謀詭計才能達到目地!
建康城是自己的地盤,這些糧商只要是敢進來,那就由不得他們,李庭芝的兩道劍眉微微豎起,雷霆手段麼?他也是有的,以前不過沒有施展的機會罷了,現在國難在即,誰還打量著能大發其財,那就休怪了!
紹興府最南端的新昌縣境內,一隊人馬正沿著四明山南麓而行,再往前不久就將進入台州地面,離著目地不過一二天的路程,腳下的官道還是很平整的,能看出官府打理得很仔細,因此走起來頗為順遂,倒也不覺得顛簸。
看著那些相曾相似的山山水水,劉禹記得後世坐長途車過這一帶的時候,大約也是差不多的情形,除了這地面變成了碎石混凝土還鋪上了柏油以外。轉頭看了看與他並騎的姜寧,後者的目光正越過前方看著不遠處的一小小身影,他不由得微微一笑。
這一對和自己的狀態都是一樣的,婚書是立下了,就差個儀式,現在這麼處著也不覺得彆扭?只要兩人一碰上,肯定會有一個馬上離開,大部分時候這個人都是姜寧,今天卻是個例外,他剛帶著親兵退到後隊,充作跟班的雉奴就找了個藉口又去了前面。
“那人如何了?”劉禹突如其來的問話明顯讓姜寧愣了一下,恍然之後才明白他說的是誰,後隊裡有一群特殊的人,他們身穿著葉府家丁的衣衫,卻走在兩隊騎兵的中間。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若是讓前面的老陳頭等人知道了他們就是參與劫船的賊人,不立時上來拼命才怪,現在將他們分開來,等到了寧海縣,再做別的安排好了。
“還是那樣,叫他站就站,叫他坐就坐,像個木頭人。”其實姜寧心裡有些疑問,不過沒有問出來,這些大約二十多人的隊伍是從全部賊人中挑選出來的,而挑選的標準卻很奇怪。
“怎麼,想不通某為何要選他?”劉禹一看他表情就明白了他心中所想,這傢伙和他父親一樣,有什麼都放在臉上,屬於那種擱不住話的人。
“很簡單,朱清受了你一擊,日後就算是不死,也必有大礙,而他不但不主動站出來,還想讓此人代之,說明他是個梟雄,只怕是難以掌控。”
後面的話劉禹沒有說,這個人在那裡情況下仍然主動選擇受死,算得上是個有情義之人,這樣的人,必有牽絆,有牽絆的人就有弱點,這才是他選此人的主要原因。
兩個只能活一個,就是他選擇的標準,出了這麼大的劫案,如果不死幾個人,既無法對朝廷交待,也沒法同自己的岳家葉府交待,朱清是他們的大首領,他這顆人頭的份量最足,於公於私都只能這麼選。
劉禹回頭看了一眼走在當前的那個人,表情是木了些,可就憑歷史上他的那些事蹟,也不絕可能是個普通人。留下他的命,劉禹有自己的打算,大宋有這麼好的海軍資源,不給忽必烈找點麻煩,怎麼對得起本時空第一位這個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