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曹操的話,王庸略做思考之後,抬頭回道:“她也算是從軍多年,南征北戰經驗老到……這樣的宿將不用太浪費!”
“的確是這樣,本來我的意思是,建議把她調到兗州戰場那邊。至少從校尉開始做起,另外挖過來的朱桓,也打算調過去。至於蔣欽,則調入甘寧麾下。”曹操把她的想法說出。
“不不不,這樣太浪費!”王庸搖了搖頭,“朱桓剛剛出仕,還是軍候,用校尉籠絡他還是很不錯的。蔣欽在甘寧麾下有點浪費,還不如調去黃河水軍那邊,以後我們要進軍幽州,尤其是遼東那邊,直接由水路進行補給,會更方便一些。”
“黃蓋呢?”曹操對其他三人的安排還算滿意,唯獨這個黃蓋,王庸一直沒說。
“說起來,盧太尉大概也是這兩年就要退下來吧?”王庸想了想。王允還好,盧植的身份有點特殊,出仕四十載,人脈累積太多,繼續下去劉協都不放心。
王允當這個司徒,很得罪人,卻是讓王凌到處跑人情。一舉一動,可以說都在給王凌鋪路。她本身不經營人脈,很多時候別人讓她帶頭,是打算讓她頂鍋。
這個時候,一般在利益足夠的情況下,她或許會主動頂鍋,這是自汙的手段。也因為這樣,她這個司徒,其實還真的挺穩固。
董承已經當上司空,司徒不換,但太尉肯定得換,尤其徐州軍團長劉備,還是她弟子。在雍州軍團任職的公孫瓚,同樣是她的弟子。
“怎麼,你打盧太尉的主意?可她和黃蓋有什麼關係?”曹操若有所思。
“我……想挑戰一下大漢的軍功制度……”王庸笑道。
“當著大漢皇帝和大將軍的面,說要挑戰大漢軍功制度……”陳宮冷笑。
“根據你的發言,來決定對你的處置問題。”曹操饒有興致的看向王庸。當然她沒有生氣,嚴格來說這裡都是自己人,關鍵她很好奇,他有什麼打算。
“其他的我沒有打算動,我只是打算改改蘭臺看兵書的規矩。”王庸回道。
按照大漢的律法,民間不許傳播買賣兵書,大部分的兵書,要麼就是世家大族家藏,要麼就只能是大漢蘭臺收錄。唯有上立下戰功者,才能按照功勞大小,進入蘭臺翻閱兵法。
以前王庸以為不能抄,實際上卻是可以的,反正一到五天的時間,自由抄閱,過期不候。當然,那麼點時間,估計也抄不了幾本兵書典籍。
抄回去,自己不學也可以留給子嗣,久而久之家族裡一入伍就懂兵法韜略的人多了,慢慢就形成了將門,比如隴西李氏,就是如此起家的。
“你認為,這個制度不合理?”曹操很疑惑,她想不出這個規矩為什麼不合理。
“沒有,這個規矩很合理!”王庸搖頭,本身這個規矩很合理,畢竟大家都是靠戰功才去看書的,也就是用命拼出來的榮耀,“我只是想著改良一下!”
“說說你的想法!”劉協沒有評價,只是讓王庸說說自己的想法。
“一般的壯丁從軍,從士卒拼殺到軍候,才有可能賺到功勳去蘭臺看書,但大部分低階軍官,幾乎一輩子都沒辦法成為軍候。”王庸感慨。
尤其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從小就豐衣足食,有家傳武藝,有家傳兵法韜略,一入伍就佔據天然優勢。所以在軍隊裡面,軍候或許還有普通出身的百姓,校尉和軍司馬這個級別,就幾乎沒有。偶然有一兩個,也沒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