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秦標在昏迷。
可這黃河氾濫的災,該救還得救。
除了秦博被派走,守著秦標之外,兄弟三人都在謹身殿內住下了。
關於河南等地受災訊息,更是連綿不絕的傳遞到京都。
哪怕訊息傳遞的很快了,但抵達京都的,基本也是接近一日之前的訊息。
京都發好命令,也需要打好一個提前量。
一道道政令從慶皇口中下達,整個朝廷都如臂揮使,全部在執行著慶皇的命令。
甚至就連衛所兵,也開赴黃河兩岸,開始救災。
“動用衛所兵馬救災,既是救難,也是震懾。”
利用兵馬救災這事兒,並非遼人所擅長。
而是古皆有之之事兒。
大慶的衛所兵馬,不單單要打仗,也要進行建設等事務。
這天下間最早的兵,本就什麼都能做,因為都是從農夫演變過來的。
這天下但有所需,便能出現在任何地方。
只不過……
天下兵馬本有護民之職,古往今來願意動用軍隊鎮壓作亂者多,用於救民者少。
“黃河氾濫,最為嚴重便是河南,淮南淮北之地,河北稍好些,山東雖有波及,但尚在可控範圍之內。”
北方三行省,也就山東好些。
因為山東移民之後,秦風在山東之地以工代賑,大搞建設,修了許多水利。
興許修建的水利有些過多。
但絕對不會不夠。
也正是因為這個提前量,這次黃河氾濫,基本沒怎麼波及到山東之地。
除了少許村莊水過腳踝外,基本沒啥太大的事兒,也沒出現房屋沖毀、人被沖走的事兒。
河北也稍好些。
因為河北人口大多聚集到了范陽,黃河邊上的百姓大多早就遷移走了。
辛辛苦苦種地一年。
不如去范陽打幾個月的工。
那還種個屁的地!
河北固然沖毀了不少村莊,但那些村莊內大多沒什麼人了。
災難尚且處於可控。
淮北淮南處於南直隸,朝廷直接管轄之地。
以朝廷之力,淮南百姓將全部遷移。
哪怕淮地成為了一片澤國,應當也無礙。
唯獨河南之地。
這片曾屬於天下中心之地,有著洛陽與開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