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皇朝,流傳至今的戶籍方式。
都是按戶來算。
一戶人家幾個人。
自秦開始,一家若有兩個兒子,則需要被分家,這樣便於管理。
家裡若有錢,家裡出錢討媳婦。
若是沒媳婦,官府出頭,將這些人,入贅到其他家中。
總之。
商鞅變法之後,按戶管理的制度,便一直流傳到了現在。
大慶上下,更是如此。
慶皇劃分的也相當簡單。
甚至衛所兵的長官,名稱都是那麼的簡單粗暴。
百戶。
管理一百個軍戶,也就是百夫長。
等於一家要出一個男丁,繼續當軍戶。
千戶,則管理一千戶人。
萬戶。
管理十萬戶人家。
這套穩定傳承的軍戶之地,秦風知曉,過了三五十年,興許不會出現什麼問題。
若過個上百年。
衛所兵軍戶制度,恐怕將名存實亡了。
秦棣要的,是尋常的百姓。
而秦樉要的。
則就是衛所軍戶了。
近百個萬戶,那就相當於數百萬人。
大慶初年的軍戶,大多都是家破人亡之人,鮮有人口齊全的。
有的軍戶,更是連個媳婦親人都沒有。
“千萬裡遷移之路,女子老人遷移起來怕是極度困難,很有可能會死在途中。”
“父皇給二位兄長的,怕多是男丁。”
秦風如此開口。
秦樉說百萬戶。
秦風估摸著,能有兩百萬人過去,就算不錯了。
秦棣點頭。
“老六說的不錯,我估算過,大慶上下,有許多鄉間的流民,窮戶。”
“這群無業的遊民,被父皇全都編出了,他們整日在地方上游手好閒,很容易產生不穩定的因素,到時候父皇肯定會給我。”
大慶的戶籍制度。
基本分為軍、民、匠三大類。
軍戶自不用多說,世代接受朝廷治理,子子孫孫朝廷都管。
匠戶也不必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