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
謹身殿。
慶皇與太子,依舊在安靜的處理政務。
原本太子應當在東宮處理的。
然而每天,總會有一些政務重疊。
但凡只要天氣不錯,太子都會與慶皇一同處理政務。
若有閒暇時,父子二人還能聊一聊。
在北伐之前的關鍵節點。
做任何事兒都得謹慎小心。
就是苦了秦博。
父皇跟大哥,一個是皇帝,一個是未來的皇帝。
他們坐在這大殿內,處理奏疏沒有任何問題。
可為什麼……
為什麼他也要坐在大殿內,跟著處理一些不重要的奏疏。
偶爾還會被父皇跟大哥抽查批奏。
為啥要生倆兒子啊!
不給那倆傻兒子,掙王位行不行?秦博真的覺得當個鎮國將軍挺好的。
若他們有能力,自己去掙王位不行嗎?
他想啃老,他想啃大哥,甚至是啃兒子。
然而。
父皇跟大哥都不允許。
大慶的皇家人,哪怕是被貶斥成為了庶人。
也不允許出現廢物。
父子三人一同處理政務。
效率果然比以往快了許多。
積壓的奏書也早已處理完畢,每天還有一定的閒暇時間。
“好。”
“這篇伐北戎書,寫得好啊!老大來看看。”
慶皇猛地一拍大腿,讓太監將那篇奏疏送到太子處。
最近朝廷的官員,已被相繼補上。
慶皇按例選了五成官員。
太子選了三成。
胡相舉薦一成。
其他官員舉薦一成。
大慶的政務運轉,也因此不再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