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一到。
遼地的天氣,立刻就炎熱了起來。
雖說秦風知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可他總覺得,還是大慶傳統的二十四節氣更好些。
對氣候的把控,更為精準。
就是曆法制定的時候,十分費力。
遼地暫時沒有這方面的人才,這方面人才都在京都。
別看曆法這事兒似乎不大。
但這往往也代表著底蘊。
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有用得上那群欽天監老官的時候。
比如。
海軍大學。
工業大學與海洋大學,許達自然都參觀了,感慨萬千。
“這兩所大學,雖說不如太學,但針對的目標很明確。”
大慶在天下各州府,都設立了培養士子的地方。
縣城的叫縣學。
縣學之下,則是各鄉的社學,也多是蒙學之類。
縣學之上,以此為州學、府學。
以及最終的國子監。
又稱之太學。
這些學校教授的學生。
皆以培育官員為第一要務。
其次則是利用這些學生,來起到教化百姓的目的。
其實江南的百姓識字率,已經相當的高了。
只不過大慶太大,發展的很不均衡。
就跟去年的南北榜案一樣,南方士子中舉,北方士子一人不中。
大慶許多方面的割裂。
是極度嚴重的。
慶皇如今也是透過強大的軍事力量。
將這個天下強攏在一起。
想要改善這種情況,不知道要多少年。
畢竟大慶剛剛安穩也沒多久。
“工業,海洋,也必為遼地未來的方向。”
許達去過工業大學後。
大致明白為何遼地能發展至此。
甚至出現許多起奇奇怪怪的東西了。
工業大學對事務的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