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將視線拉高。
會發現群山之間的道路上,全都是被繩子串起來的俘虜,化作一支長長的隊伍,一路北上。
他們。
都是楊永王城內的俘虜。
遼人沒有功夫去分辨誰是誰。
而是選用了最簡單的辦法。
全部串成一串,遷往遼地。
到時。
自然會有適合他們能做的活兒。
楊永王城,還算興盛繁榮,足足有三十萬人的規模。
放在高麗。
也算是巨城了。
只不過終究提前走了許多。
最終只是發配了二十萬人左右的俘虜。
男女分開發。
至於上了年紀的老人,遼兵卻再也不管。
年輕的俘虜到了遼地,能挖礦幹活。
可年老的俘虜送去,去遼地養老嗎?
更不用說這些年老者很容易死在半路上。
既如此,遼兵也仁慈無比,任由這些南高麗的老者能老死在這片故土之上。
只是……
遼人不管。
北高麗的那群高麗人,進了王城後卻是在肆無忌憚的發洩著怨氣。
也不知最終到底害死了多少人。
但這些,遼兵是不管的。
若非要從此路過,遼兵是懶得管理這片土地的。
多山而少田。
這樣的貧瘠之地,遼人素來懶得去要。
人口都養活不了太多。
打商鞅變法起。
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最在乎的東西便只剩下了兩樣。
一個是能耕種的土地。
第二個,就是割掉敵人的頭顱,獲得他們的土地。
這是流傳骨子裡的基因。
故而許多地方,都是看不上的邊角料,留給當地的土王統治,每年按時朝貢就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