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出群舞舞出的戲。
是前朝的戲。
準確的說。
是大胡皇朝時候的戲劇曲目。
大慶朝廷對於天下治理,如今還處於無為而治的態度。
諸多事務,都順應自然發展,只要不威脅到皇權,就不去過多插手。
戲曲。
更加不被重視。
畢竟大家都在掙扎怎麼去吃飽穿暖,自然沒有多餘的心情去看戲。
故而大慶的戲劇發展,已經是前朝的模樣。
這出戏,更是講述亡國公主在草原上的悲涼。
還有就是自我的救贖。
以及即便亡了國,卻依舊心繫故國子民,阻止了一場場悲劇的發生。
這似乎。
是講述大胡皇朝時,天下百姓對於前朝的思念。
只是秦風知曉。
亡國公主的下場,遠遠沒有戲中這般美好。
亡國之人,再無依靠,即便在北胡王庭內,仍被忽視。
況且……
北胡大漢,也並非是亡國公主的所愛之人。
秦風凝視著紅鸞,見紅鸞並無表情。
紅鸞的父親,不是北胡大汗。
而是納哈拙。
就是那個帶領三十萬大軍,被秦風擊敗的納哈拙。
草原上歷史最久,卻被秦風終結的納哈部汗王。
年輕時的納哈拙,仰慕南宋的亡國公主。
最終給北胡大汗戴了頂綠帽子。
這也就是為何紅鸞在北胡王庭並不受待見,甚至被送到東胡的原因。
很狗血。
又很真實。
秦風也不清楚紅鸞究竟知道不知道。
納哈拙年輕時的愛戀與狂妄。
最終卻成了他晚年的護身符。
這事兒,也是慶皇從錦衣衛那得來的訊息,又因為紅鸞的緣故,略微鬆了鬆納哈拙的控制。
也算給了納哈拙一個體面。
至少活得比京都百姓輕鬆得多。
京都百姓尚且需要努力幹活方能維繫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