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種地。
慶人的效率也是低下的。
即便大慶不缺牛馬,基本都能用上大牲口種地。
可一個人能伺候的地,終究有限。
一戶人家,基本十五畝地左右。
若風調雨順的話,一戶人家一年基本要吃掉十畝地的產出。
還要繳納稅款。
好在家裡一年能種兩茬地。
但一年的產出,終究也是有限的。
糧食的價格,官府永遠不會允許高了。
這是風調雨順,大慶的一戶人家,吃一半賣一半。
若遇到災年。
就很難說了。
大慶抵禦風險的能力,有些過於低下。
而這。
基本也是封建皇朝的常態。
遼東的糧食夠用,也不夠用。
主要是遼地能吃的肉食,足夠的多。
而且如今高麗大部分的糧食稅收,基本都會歸於遼地。
那個高麗的太上皇。
終究是遼地出去的兵。
而且還有一個關鍵。
就是遼地紙券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廣。
而朝廷的那些官員,似乎並不在乎這種貨幣。
更準確的說。
是朝廷官員不覺得這紙券能有什麼問題。
影響不到大慶的腹地。
甚至朝廷還有人建議,學著遼地發行紙券。
但被太子擱置了。
而且關於田畝,還有個很關鍵的問題。
“大哥,朝廷釋出政令,均分田畝。”
“看似每戶都給十五畝地,可北方的十五畝,跟南方的十五畝,不是一個十五畝。”
秦風也說出了問題所在。
“晉地的一畝,相當於京都的一畝二。”
還有話秦風沒說。
遼地的一畝,相當於京都的一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