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地的戰事,慶軍雖有傷亡,卻是能在接受範圍內。
畢竟北胡高車部都被滅亡了。
些許損失,皆在可承受的範圍內。
晉地最終留下的兵馬,只有五萬。
兩萬鄭愈為主的慶軍,三萬收編的晉軍。
雖說晉軍反叛了,但投誠的比較快,整體損失尚且在接受範圍內。
經過混編後,也絕不會再出現任何問題。
剩下的,慶皇則又收編了兩萬多晉軍。
慶皇手下兵馬,也一直保持在十萬人這個數字,基本上都是精銳可戰之兵。
這個人數,慶皇指揮起來最為順手。
“走了。”
回頭望了太原城一眼,慶皇覺得這輩子可能都不會再來這裡了。
“太原不具備遷都條件。”
慶皇依舊有遷都的心思。
這方便將大慶的重心,從南方轉移到北方。
從而做到大局上的南北平衡。
否則長期下去,遲早會出現問題。
南方但凡遇到災禍,那麼多的人口就會引發災難性的後果,不利於統治。
遷都,是最好的辦法。
這趟慶皇親行,也完全可以算得上考察了。
“自古可為皇者居所,僅秦晉兩地,以及中原而已。”
“長安、洛陽、開封。”
“在朕心中,也只有長安洛陽具備遷都條件。”
慶皇說到這,不由想起秦風說過的。
“天子守國門,君王守社稷,遷都范陽嗎?”
慶皇對此隱隱心動的。
這句話簡直說到慶皇的心坎裡去了。
“可惜,如今的范陽城、如今的北地根本不具備遷都條件。”
慶皇最終還是搖頭。
范陽曾是北胡人的中都,算是行都之一。
北胡在統治天下之後,依舊延續著遊牧特點,都城每年都要遷移,夏天在塞外,冬天入關內范陽、開封來躲避寒冷,享受生活。
雖說范陽地下如今擁有大量物資,足夠慶皇支撐建都。
可那些物資,是慶皇留給北胡人的。
“內部平定後,朕必揮兵北上。”
“那些物資,可做軍資。”
范陽城雖被慶皇劃歸遼地,但這裡基本屬於雙重管轄。
遼王作為主管,朝廷也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