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雲:上下同欲者勝。
李信作為一代人傑,對於朝野上下的各種動態瞭解甚深。
至少在李信看來,大明朝已經徹底完了,全國崩潰就在眼前。
大明朝之所以會迅速走向崩潰,可以說是積弊深重所致。
朝廷內,皇帝高高在上,而且懷疑一切,誰也不相信。
文官集團不關心民生,拼命搶奪兵權。
他們一方面憑藉自己掌握的筆桿子大造社會輿論,自我標榜為“忠貞”、“清廉”,實際上為了爭權奪利無所不用其極。
為了剷除自己的政敵,也就是武將集團,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沆瀣一氣,造謠、栽贓、誣陷、暗殺等手段,都已經發揮到了極致。
武將集團在朝廷內,憑藉這幾年國內連續不斷的造反局面,大肆搶奪兵權,增加自己在朝堂上說話的分量,作為打擊政敵的資本。
在邊關戰場上,統兵大將要麼是為自己爭軍功,要麼是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拆臺,根本就沒有把國家大事放在首要位置。
各種勢力盤根錯節,互相拆臺,彼此掣肘,是武將集團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根本原因。去年丟了瀋陽、遼陽,錦州危在旦夕,永寧一線崩潰在即。
遼瀋失陷,熹宗重新起用熊廷弼為經略,又擢參議王化貞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廣寧。
從表面上來看,熊廷弼和王化貞都是主戰派,這一次的調整好像是那麼回事兒。而實際上,熹宗朱由校除了木工活還將就之外,其實就是一個昏君。現在大敵當前,竟然還在玩弄“權臣制衡”的小孩子游戲。
不錯,熊廷弼和王化貞都是主戰派,但是他倆分屬兩個不同的陣營,完全是水火不相容的關係。
熊廷弼屬於楚黨,又想籠絡住東林黨,然後利用他們當槍使。甚至親自當槍手,代替東林黨的楊漣起草奏摺,對付內廷宦黨。既得罪了宦官,又得罪了東林黨。
王化貞不學無術,但他是東林黨元老葉向高的弟子,所以目空一切,到處誇誇其談,比當年的趙括更無恥,更不知天高地厚。
就是這麼兩個人,在戰、守、攻、防等問題上,不管對錯,不管合理與否,只要是對方提出來的,自己就一定要反對。
“兄弟,現在的情況已經很清楚,只要熊廷弼和王化貞兩個人同時負責邊遼戰事,徹底失敗不過早晚的事情。”
李信坐在熊儲對面,語氣之中已經越來越憤慨:“最可惡的是,邊關已經危在旦夕,但是朝廷中的文官集團卻在收集熊廷弼和王化貞的罪證,隨時準備砍了兩個人的腦袋。”
“更加無恥的是,文官集團大造聲勢,要為方孝孺、黃子澄等一批兩百年前的文官平反昭雪。當然,方孝孺、黃子澄等人當時各為其主,沒有對錯,現在平反也不為過。”
“但是,文官集團打出的旗號,卻是‘國難顯忠臣’。這個用意實在是太明顯了,方孝孺、黃子澄等人,都是建文帝朝廷崩潰以後被殺的忠臣。而建文帝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武將投降燕王朱棣的太多。”
熊儲猛然醒悟:“我明白了,文官集團在這個時候提出來為方孝孺、黃子澄等人平反昭雪,實際上就是想告訴天下人:在天下大亂的時候,武將是靠不住的。”
“兄弟果然聰明,真是一言中的!”李信點點頭:“由此可見,當今朝廷裡面的文官,全部都是一幫卑鄙小人,居心叵測之輩。”
“現如今,邊關外敵壓境,國內反叛如雲。如果沒有武將拼命廝殺,僅僅依靠那些文人整天高喊忠君愛國,則大明朝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