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對面因為被崇禎稱之為蒙古第一勇士,而顯的飄飄然的貴英恰,卜石兔端著酒杯顯得有些不以為然。
在被察哈爾部從歸化城趕出去之後,他這個順義王就顯得有些名不副實了。雖然之後右翼蒙古各部聯合明軍在豐鎮擊敗了察哈爾部,並迫使林丹汗簽下了和平條約。
但是失去了塞外貿易集散中心的歸化城,土默特部也就失去了對於右翼三萬戶的經濟控制權。而失去了肥沃富饒的土默特川,土默特部也就成了一支失去了根基的普通蒙古部族。
最後,無法保護右翼三萬戶的順義王,顯然也是成不了右翼三萬戶的領袖的。所以在明人替察哈爾部及右翼三萬戶之間劃分領土,保證了右翼蒙古各部的獨立性。
接著又繼續替右翼蒙古各部劃分了草場,建立盟旗形式的行政組織之後,右翼蒙古各部就開始嚮明人靠攏了。
在明人的羽翼之下,這些蒙古部族很快便得到了好處,首先在醫療、教育上面,他們就優先得到大明的照顧。往常蒙人聞之色變的天花惡疾,在明人帶來了牛痘種植術後,終於得到了控制。
對於明人派來的先生,雖然能夠送孩子上學的大多是各部首領,看起來受到教育的人員並不多。但是這些明人教師卻能夠幫這些部族同明人交易,使得他們不受那些明國商人壓價收購他們的貨物,和向他們高價出售各種來自關內的生活物資的欺騙。
因此就這一年來明人的表現,使得右翼各部的中下層人士極為感謝明國皇帝的仁慈,也讓他們在原本的友好基礎上,更為親近了明國。
而對於那些各部上層人士來說,明國給予他們的貿易優待,加上大量的貸款,使得他們的生活不僅沒有比察哈爾人來之前過的更差,倒彷彿是日子過的更好了。
除了極少數比較愚昧的首領,將明人給予的貸款統統拿去供奉給了喇嘛之外,大多數首領都過的很滋潤。特別是那些在北京留守過之後的蒙古首領,再回到草原之後就開始想念起京城的舒適生活起來了。
特別是那些首領的妻子兒女,回到草原沒多久,就開始催促著自己的丈夫同京城留守人員進行換班。不少首領已經開始認為,今後沒必要一年一換,大家分工完畢之後,就不必再換班了。
卜石兔心知肚明這些首領為什麼要這麼鬧,在從前他領導右翼三萬戶的時候,不,應當說即便是俺答汗領導漠南蒙古的時候,蒙古各部之間也不過是保持著相對的和平。
大部落對於小部落之間的欺壓,小部族之間為了草場發生的爭鬥,可謂是比比皆是,就算是威名赫赫的俺答汗也要睜一眼閉一眼。
因此各個部族的首領都很操勞,一是要站在那個大部族之後才能避免被欺負,一是要如何保住自家部族的草場和增加部族人口,以增長本部族的實力。
在那個時候,一個部族的強弱,同首領的生活甚至是生命,都是息息相關的。因此由不得大家不小心翼翼的關注著,自己家中的那一畝三分地,不要讓其他人拱了去。
而在明人制定了盟旗架構,將各部族固定在固定的草場之後,一切爭端不再以武力解決,而是由盟旗組織中的官員進行裁斷,這便讓不少部族首領去掉了大半的煩惱。
當一個部族的強弱對於部族首領不再有安全上的威脅之後,這些首領自然就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享受之上。待在草原上的首領,他的生活也就是比普通牧民強上一些,至於說到享受,自然是無法同大明的京城相比較的。
而且留在京城的首領,因為算是在宗教委員會內任職,還享有一份額外津貼,這日子自然就過的相當不錯了。
就連曾經還有一份雄心壯志的卜石兔,現在也有些享受起這種安逸舒適的生活了,哪裡還願意脫離明人羽翼的庇護,再跑到草原上去吃苦受累,以圖東山再起。
更何況,從察哈爾部西遷之後,卜石兔算是看明白了。現在的右翼三萬戶早就不是俺答汗時期的三萬戶了,讓他們上陣殺敵或許還成,但是要讓他們吃白肉喝樹葉茶,過吃苦受累的日子,估計他們更願意直接向林丹汗或是其他什麼人投降。
明白了這一點之後,卜石兔便放棄了有的沒的想法,只是一心一意的保住自己順義王的名頭了。有了這個名頭,起碼明國還需要他在名義上管理關外的蒙古各部,還不用他擔憂那些雜務。
心氣平和了之後,卜石兔對於明人的政策手段,也就能看到更明白一些。比如現在崇禎往貴英恰頭上戴蒙古第一勇士的帽子,這顯然就是一個坑。
雖然林丹汗常常以成吉思汗作為榜樣,但同他打過幾次交道之後,卜石兔卻知道這位察哈爾部的大汗有多麼小氣。
當貴英恰戴著明國皇帝賜予的蒙古第一勇士回去歸化,估計第一個看他不順眼的便是林丹汗本人了,至於其他人的感受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