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受損的憤怒,加上勳貴身份帶來的法律豁免權力,讓這些勳貴們終於頭腦發熱,在文官的縱容下,發動了一場示威性質的兵變。
他們只想著兵變成功之後,要讓崇禎做出什麼樣的讓步,根本沒想過兵變失敗之後,他們應該怎麼面對崇禎的報復。
更何況,他們根本沒料到這場兵變會這麼短時間內就被平息下去,甚至都沒有流多少血。
如此一來,他們派出的家丁,煽動京營軍士兵變的諸多痕跡,也就明明白白的暴露在了明面上。
唯一讓撫寧侯同靈璧侯感覺安心一些的是,他們籌劃這場兵變時,倒是相當注意,沒有把自己牽連進去,因此只要那些勳貴們不把他們咬出來,兩人倒是未必會暴露出來。
兩名主事者只能指望,崇禎看在參與的勳貴人數眾多,不會進行這麼細緻的調查,從而讓兩家逃脫責罰。
京城諸多勳貴惶惶不安之時,袁崇煥也在自己的寓所內長吁短嘆了起來,京城兵變居然會變得如此結局,那麼薊州大營的軍官們收到京城訊息之後,肯定也不會出現什麼鬧餉的事宜了。
如此一來,他借京營兵變引關寧軍入京,趁機清洗閹黨殘餘的計劃也就宣告失敗。
非但如此,他還要祈禱關寧軍私自調防至山海關之外的事千萬別被人發現,否則掌握了中樞權力的王在晉等人,必然會對關寧軍進行清洗。
已經把關寧軍視為自己這方武力的袁崇煥,自然是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局的。
從新帝登基以來,他要走的幾步棋沒有一步走的順利的。一開始他並不想以武學教授的身份起復,而是想以熟悉遼事的遼東巡撫復職。
但是新帝登基之後,魏忠賢雖然倒臺了,可是東林黨並沒有因此得到崇禎依重,獨掌朝政。
內閣、吏部都不是東林黨的自留地,連曾經的內閣首輔,他的老師韓爌召回京城後,也只掛了一個閒職而已。
這種狀況下,他想要頂替王之臣,重回遼東不免就成了奢望。因此他不得不接受老師孫承宗的招攬,成了一名武學教授,協助他建立什麼軍官培訓學校和新軍。
其實袁崇煥對於建立新軍什麼的,並不怎麼在意。他一向認為,在大明邊軍勝於內地的衛所軍,而遼東軍又勝過於邊軍。
與其在京城閉門造車建什麼新軍,不如好好籠絡遼東軍隊方是正道。
當他聽說崇禎要求新軍的招募物件,必須是農戶出身,年滿18以上,25歲以下,身體無殘疾,服役5年之後就准予退役這些條件後。
袁崇煥就覺得崇禎大約了看了幾本兵書,所以才提出了這麼一些不切實際的條件。
先不說,本身在大明朝當兵就是一件被人鄙視的職業,軍隊能夠招募到人手,就已經謝天謝地的,那裡還會在乎這些人是乞丐還是街上的無賴少年。
更不用說,當了五年兵之後,這才算是把一個新兵培養成了一個熟悉戰爭的老兵,這個時候崇禎卻又要把他們放回去當平民去了,這不是扯淡嗎。
一個老兵在戰場上足夠抵得上三個新兵,本身大明的兵丁戰力就遠較建奴為弱,現在又不斷的把老兵復原,長此下去關外豈不更無法抵擋建奴的入侵了。
建新軍一事且不去說它,這後面的內閣制度改革方案,實在是讓袁崇煥有些焦慮了。
他不是覺得這個內閣制度改革方案不好,而是這個改革方案不應該在黃立極這些閹黨餘孽手中完成。
對於政治上的領悟能力,他在東林黨內可以說是出類拔萃的,所以魏忠賢掌權時,他依舊在遼東加官進爵。
而到了魏忠賢下臺之後,東林黨人卻依然把他視為同道中人。從這點就能看出,袁崇煥在政治鬥爭上是多麼精明的一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