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南西道被選中的三千六百名饑民,基本都是青壯年。
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只知道每幹一天活,就能到手兩斤粟米。
眼見狄道越來越近,他們之中許多人都在擔心之後的生活。
對此,曹茂將馬速放慢,與楊知溫、封邦彥並行。
“楊參軍、封縣令,眼下即將抵達狄道,這三千六百名民夫……”
“自然歸曹郎君您安排。”
楊知溫知道曹茂在想什麼,但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下來,畢竟這些青壯,本就是小七娘子的嫁妝。
對此,曹茂笑著點頭:“既然如此,那某便派人招撫他們了。”
話畢,他抖動馬韁,來到了陳瑛身旁。
“你派些弟兄在後軍向那些青壯宣傳,就說衙門得知他們困苦,因此決定將他們安置在臨州的大夏縣。”
“安撫期間,衙門給糧給牛,前期三年開荒,凡開荒土地所產,皆歸入縣倉。”
“開墾的荒田,年滿三年者,盡數歸屬開荒之人,按照年五稅一進行賦稅繳納,嚴禁雜稅。”
“此外,所發耕牛可派往縣衙育種,七年後償還縣衙牛犢三頭即可,餘者盡歸屯墾者。”
曹茂與陳瑛交代著,陳瑛也盡數聽了進去,最後決定自己親自帶人去宣傳招撫政策。
時值正午,四個時辰的時間,隊伍這才走到了狄道城外,見到了延綿的耕地。
耕地和荒地之間,充斥著正在幹活的百姓。
山南西道的民夫們,此刻正用著羨慕的目光打量他們。
他們在隴南走了近一個月,自然知道隴右都護府對隴右百姓的屯墾、開荒政策。
倘若山南西道的各州縣官員,也能如隴右道這般清廉務實,他們也不至於淪落為饑民。
想到這裡,他們眼神黯淡,前方的隊伍也漸漸停了下來。
此時,劉繼隆正帶著隴右道許多官員在狄道南門外迎親。
上千甲兵列陣官道左右,而城門口則是身穿青衣,頭戴官帽的劉繼隆,以及高進達、陳靖崇、耿明等諸州官員。
除了李驥、尚鐸羅、厝本、斛斯光、張昶、馬成、鄭處和崔恕不在臨州,其餘諸州刺史基本都來了。
“曹茂他們來了,走吧!”
劉繼隆抖動馬韁,帶著眾人朝曹茂他們靠近。
與此同時,陳瑛也帶著精騎們來到了後軍。
他們吩咐民夫將嫁妝放下,隨後告訴了他們,隴右道對他們安排。
得知訊息,他們激動歡呼,而歡呼聲也傳到了前面。
“劉節帥……”
“節帥!”
楊知溫、封邦彥與曹茂見到了劉繼隆,三人下馬作揖,而劉繼隆也頷首道:
“兩位不用多禮,話說美成兄現在也成了某的大兄,就不要那麼拘謹了。”
“是……”
封邦彥也知道劉繼隆這話只是客套,因此並沒有藉著杆子往上爬,而是畢恭畢敬的回禮作揖。
見狀,劉繼隆目光看向了不遠處被諸多健婦包圍的馬車。
“那便是七娘子的馬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