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昶、李驥、厝本連忙勸阻劉繼隆,可劉繼隆卻沒有急於回答,而是走入正堂,坐在了主位後,示意他們入座:
“沒了甲冑和軍馬,他們去到臨州能幹嘛?”
“你們想想清楚,隴西的番人是漢人近兩倍,如果我們只靠屠刀,那我們能殺光隴西十幾萬番人嗎?”
“把他們都殺了,到時候沒人種田、沒人挖礦怎麼辦?”
“遇到事情不要總想著殺,他們確實跟著尚延心對付過我們,但我們不可能殺光所有和我們為敵的人。”
“放他們回去,我不需要他們念我們的好,只要讓他們知道,我軍不殺俘虜,不苛待俘虜就足夠。”
“他們回去之後,會把他們的經歷告訴他們的同袍,這就是我想要的。”
教育眾人之後,劉繼隆將目光投向陳靖崇:“抱罕人口、耕地登籍造冊如何了?”
“尚未完成,最少還需要十天才能結束。”陳靖崇連忙回應。
見狀,劉繼隆繼續道:“趁著登籍造冊的間隙,把城外糧食收割歸庫。”
“從五泉帶來的兩千民夫中選拔五百人,編練為新軍。”
“此外,大軍休整半個月,半個月後徵召民夫,走東谷進攻臨州。”
收復河州順利的讓劉繼隆始料不及,因此他也必須將進攻臨州、渭州提上日程。
他們隨軍帶來的糧食只夠吃一個月,趁著登籍造冊,隨軍而來的兩千民夫剛好可以收割糧食,製作軍糧。
隴西大雪封山是十月末的事情,他們還有三個半月的時間。
話音落下,劉繼隆起身走向內堂,而陳靖崇他們則是退出衙門,各自準備收復臨州的事情去了。
接下來幾日,陳靖崇他們都忙著為河州百姓登籍造冊,收割糧食,統計牧群,丈量耕地。
劉繼隆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裡對軍隊開展掃盲的成果在此刻浮現出來,兩千五百名兵卒都識字並懂得簡單的加減乘除。
正因如此,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河州的情況就擺到了劉繼隆的案前。
“抱罕縣五千六百五十三戶,二萬三千八百一十六口,男丁七千八百五十二。”
正午的衙門內,劉繼隆讀出抱罕縣的人口情況,隨後看了一眼河州的總體情況。
“河州人口三萬出頭,相較百年前,少了近六千口百姓。”
“河州的耕地有十四萬三千餘畝,拋荒近十萬畝。”
望著文冊上統計的人口、耕地情況,劉繼隆十分心痛。
旱情固然可怕,可若是論恐熱、尚延心這些人好好經營,疏通當年大唐留下的水利設施,多修築水車,也不至於拋荒那麼多耕地。
有時候他都懷疑這群人腦子裡是不是除了打仗和享樂,就再也沒有其他了。
“刺史……”
位置上,陳靖崇主動開口道:“城外還有耕牛兩千二百餘頭,黃牛一千六百餘頭,挽馬七千餘匹,羊、駝近三萬。”
“此外,兩縣秋收結束後,官倉存入十二萬六千餘石粟、麥,一萬四千餘石豆和上萬斤麻。”
“這些東西剛剛存入,還沒有加工為糧食和豆油、豆粕、麻布。”
“想要處理好它們,起碼需要兩個月的時間。”
“不過我已經帶著百姓,趕製出了三千石軍糧,後續糧食也會源源不斷的產出。”
陳靖崇把河州的牧群,秋收後的官倉情況盡數交代清楚,讓諸將對河州的情況一目瞭然。
三萬人口的大州,竟然只有不到四萬的牧群,可見乾旱對隴西造成了多麼嚴重的損害。
要知道當初劉繼隆他們收復兩萬餘人口的昌松時,昌松的牧群就超過了五萬之數,而河州人口比昌松多,竟然還比不過昌松。
思緒間,劉繼隆也開始下令:“馬成擔任河州刺史兼主薄,厝本擔任河州別駕,駐蹕鳳林關。”
“你二人需要徵募兩千五百名民夫,三日後隨軍東征臨州。”
“我留下一團二百名精騎駐守鳳林關,半個月前招募的五百新卒暫時駐紮抱罕城,鳳林關的那一團兵馬暫時不動。”
“三日後,我軍挑選精騎一千一百,甲兵一千,民夫四千東征臨州。”
劉繼隆先安排好了留駐河州的人,分別是馬成、厝本、鄭處三人,留駐的兵馬分別是四百老卒和五百新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