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這招吧,其實不是啥好計策,也就是在趙雲強行突擊撕開防線的做法上稍微增加了一下前期佯動而已真不高明,也容易被人識破。
但問題還是那個問題啊,總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魏延失守潼關啊,必須儘快去支援魏延啊這樣的佯動,能提高一成突破成功率,那也是好的啊。
可如今,張溪一看曹真的應對,就知道自己這招玩砸了。
曹真兵力充足,排程冷靜,除了硬碰硬的硬闖外,似乎沒有任何計謀施展的空間了。
趙雲的騎兵已經是指望不上了。
面對八千輕騎兵的阻擋就已經讓趙雲很難應付了,更別說跟著八千輕騎兵身後的還有一萬步兵士卒.步兵士卒也許正面攔截不住騎兵,但作為策應,跟騎兵配合堵截一下趙雲的行進路線,也許還是能做到的。
至於魏延,雖然不至於面對四萬魏軍的全力進攻,但依然要面對王昶率領的兩萬魏軍的進攻雖然說是減輕了一點魏延的防守壓力,但也好不到哪兒去。
而張溪本身,也需要面對曹真親自率領的一萬多士卒的正面牽制.要想突破攔截,進入潼關,除了正面硬拼外,根本沒有第二條路可以選。
既然如此的話張溪一咬牙,那就拼吧!!!
雖然這輩子一直在求穩,但遇到這種實在沒有辦法,只能拼一把的時候,張溪也知道自己不能慫了。
全軍出營,列陣,對曹真所部,發起全線進攻。
這次沒有任何後路,必須突破曹真的阻攔,進入潼關,救援到魏延。
張溪發狠了,而曹真,也來勁了。
一直以來,跟張溪的交手,曹真從來沒有像這樣,面對面的,以野戰指揮一決勝負.之前不是在跟張溪繞圈圈,就是打攻城戰。
其他的方式暫且不去提誰的手段更加高明,但面對面的野戰指揮,曹真可不覺得,自己會不如一個書生。
因此,曹真也沒有留守,也是全軍壓上,跟張溪率領的一萬步卒,撞到了一起。
然後,就是各自的指揮水平的較量了。
張溪不用問,作為進攻突破方,必然是採取了鋒矢陣的陣型發動進攻。
而曹真呢,在這種情況下,也沒有失去冷靜,讓全軍列半圓陣應戰。
不是曹真不想用圓陣防守,主要是.身後是王昶所部的攻城魏軍,曹真哪裡需要防備身後的情況,只需要正面迎敵的話,半圓陣就夠了。
而且,這麼做還能加強區域性地區的防禦兵力,雖然運轉起來不如圓陣流暢,但在目前的局勢下,其實也差不了太多。
這麼一搞,張溪的進攻,頓時就陷入了一種頓挫的狀態。
鋒矢陣嘛,講究的就是一個進攻的速度性,因此在前軍,張溪安排了不少的兵力用於進攻,而曹真的半圓陣,也是看到了這一點,在張溪前軍的進攻方向囤積了大量的防守兵力。
這種萬人以上規模的戰鬥,在短時間內要想快速分出勝負,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進攻方如果遲遲不能開啟局面,進攻沒有進展的話,軍心士氣不可避免的會下降,甚至產生動搖。
因此,張溪在努力的指揮著,不停的調整自己前軍的進攻方向,尋找曹真所部士卒的防禦薄弱點。
而曹真,同樣對自己麾下計程車卒戰力瞭解的非常清楚,眼看張溪不停的調整進攻方向,他也在不停的調整這軍力部署的方向,以此來應對張溪軍的進攻。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溪慢慢的發現,自己的進攻部隊,是真的攻不進去曹真佈置下的防線。
這裡面,固然有曹真指揮有方的原因,還有一部分的原因在於.張溪發現,論士卒組織度和戰力,自己率領的郡兵,還真的有點不是曹真指揮計程車卒的對手。
這讓張溪非常的訝異。
要知道,這一路上,曹真都是在撤軍後退的過程中,這種情況下,軍心士氣不會太高。
而自己的軍卒,雖然也是經歷了久戰,但守城方比起攻城方肯定要佔便宜,再加上這一路追擊的,軍心士氣早就已經提上來了.這都能打不過對方?!
而原因無他.曹真留在自己身邊守衛的這一萬多士卒,全都是大魏禁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