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最終還是留在了荊州,拜張溪為師,學習兵法韜略。
羊衜最終權衡之後,還是決定以家族利益優先。
這就是這個時代,世家大族的生存之道,族中子弟,首先要考慮的是家族利益,其次,才是自身的意願。
羊衜所擔心的問題,不過是一個父親擔心兒子的問題。
而羊衜所動心的方面,卻全都是對家族有利的方面。
因此,哪怕張溪真的會把羊祜給教廢了,羊衜為了家族利益,一個兒子的前途問題,還是可以拿出來冒險的。
至於羊徽瑜嘛張溪既然不是見色起意的話,羊衜自然也不會瞎提這事兒,免得大家一起尷尬。
就這樣,在嶽麓書院的踏青會過後,張溪正式多了一個弟子,而羊衜一家,也在踏青會結束後,又在荊州多留了半個月,陪一陪小羊祜。
畢竟,接下來他們一家就要北上會山東老家去了,而羊祜卻要留下來,接受張溪的教導捨不得兒子的心情,那是真的。
等半個月後,羊衜一家北上,張溪在勸慰了一下自己的新徒弟之後,然後就開始了教學。
有了鄧艾的經驗之後,張溪對怎麼教學生,多少已經有了一點概念了。
文學方面,羊祜的基礎比鄧艾還要紮實,畢竟鄧艾拜師那會兒,新野鄧氏已經算是沒落了,而羊祜家裡可是山東大世家,家裡的藏書量就不是一個新野鄧氏能比擬的。
所以,在文學基礎方面,張溪真教不了羊祜太多。
這方面,張溪拜託了王基,讓王基幫忙傳授一下經學知識,這方面,王基比張溪強不知道多少。
而張溪主要負責的地方,就是兵法和謀略方面。
當然,張溪的教授方式比較特殊,因為張溪不像諸葛亮,有傳家的兵書《六韜》,而張溪是什麼都沒有。
他所有的軍事知識,要麼是上輩子依稀記得的一些戰例和內容,要麼是從諸葛亮,徐庶,龐統那邊聽來的,要麼是自己領兵作戰積累起來的經驗。
不成體系。
既然都不成體系,那就不按照體系套路來教。
基礎的軍中常識,張溪直接帶著小羊祜去軍營裡,多看,多問,多學,在一線積累練兵,帶兵經驗。
而對於兵法,張溪更多是注重實戰案例,對這些案例進行分析,然後傳授羊祜應對方案。
至於成體系的軍事知識,還是等到將來小傢伙長大一點後,丟給徐庶去教.那傢伙年輕的時候從諸葛亮和龐統那邊借看了不少兵法書籍,現在更是抽空在寫自己理解的兵法之道,交給這傢伙去教系統性的理論知識,剛好合適。
現在嘛,先用這種類似講故事的方式,培養小羊祜對軍事的興趣,打下一個粗淺的理解和印象就可以了。
這些,就是張溪在現階段,打算教授羊祜的具體措施。
但.中間稍微出了點小插曲。
自家那個閒不住的媳婦兒吧,因為女兒出嫁了,兒子在襄陽跟著徐庶學兵法韜略,她一個人在江陵待著,多少有些無趣。
而張溪現在也忙於江陵政務,沒有足夠的時間陪她打發時間這不正好送上門來一個小正太嘛。
就跟當年鄧艾的遭遇一樣,羊祜也被孫尚香以師孃的名義,要求習練武藝。
其實張溪是有意忽視了羊祜這方面的培養的,原因在於羊衜不太希望羊祜成為一個衝鋒陷陣的武將。
羊衜可以接受自己的兒子成為一名統帥,統領大軍作戰,但親自衝鋒陷陣這種事兒,想想都危險因此,羊衜私下裡跟張溪商量過,希望不要教授羊祜武藝。
張溪覺得這不是什麼大事兒,當時就同意了。
反正張溪自己的武藝也就那樣,可能都幹不過家裡看門的大黃,但這並不影響張溪領兵作戰啊。
可孫尚香不同意啊。
孫尚香認為,既然上了戰場,就需要有最基本的自保能力,否則的話,將來小羊祜的妻子,大概就會跟自己一樣,每次聽到丈夫出征,總會在家裡提心吊膽的。
所以,為了不讓小羊祜未來的妻子擔心,孫尚香堅持要讓小羊祜學習武藝。
大家都知道的,張溪在內宅,是永遠幹不過自己的夫人的.當年小鄧艾沒逃的了,現在的小羊祜也沒逃的了。
但不管怎麼說吧,張溪還是很認真的在教授徒弟的,真沒有把人拐來了就扔一邊。
原本張溪的想法是,讓小羊祜在荊州呆上幾年,等他稍微大一點了,就復刻鄧艾的培養路徑,一邊學習,一邊幫自己處理政務軍務,在實踐中培養自身的能力。
然後在一個時機合適的時候,張溪會帶小羊祜去襄陽,拜託在那裡鎮守的徐庶傳授小羊祜具體的理論知識,順便把自己的兒子換回來,繼續幫自己處理政務,軍務。
嗯,既能培養弟子和兒子,還能得到兩個免費的勞動力,想想都是美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