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吧,張溪和魏延也不是傻子,他們當然知道自己提出的戍邊計劃到底有多離譜。
但現實的情況,讓他們沒有太好的辦法。
按理來說,關中軍屯,就該在關中當地發動郡兵進行軍屯,跟什麼荊州,益州,涼州的郡兵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戍邊可以,但不是這麼戍邊的。
可關中實際的情況,大家都清楚滿寵不當人啊。
原本關中有二十餘萬戶,九十餘萬丁口,可滿寵一下子遷走了四十多萬,可不就等於是空出了一整個左馮翊出來了嘛。
更要命的是,這沒有被滿寵遷走的近五十萬人裡,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回歸了關中三輔,有些百姓逃入了山林求生,有些有門路的世家已經遷往涼州,益州等地避禍,一時半會兒的也回不來,整個雍州刺史部四個郡,目前登記在側的總人口數,將將四十萬出頭。
如果不用戍邊的方式,哪怕以十丁一兵的極限比例來招募郡兵,最多也不過是得兵四萬人這點人,哪夠在左馮翊這麼大一塊地方搞軍屯的?!
實在沒辦法,這才出此下策。
而且按照張溪和蔣琬的聯合估算吧,在左馮翊採用輪耕的方式,那麼軍屯所需要的的人數,大概常規保持在七八萬左右就足夠了。
前期可能要求的人數會多一點,但那主要是為了恢復生產,等待生產恢復了,那需要的常規軍屯兵力,就沒有那麼多了。
到了那個時候,三郡郡兵就不需要全部都來左馮翊戍邊了,平均兩三年來一次,基本就能保證左馮翊的軍屯可持續發展了。
至於北軍說真的,在雍州人口數量沒有恢復前,恐怕北軍真的必須停留在長安了。
一方面,北軍精銳,本身就是震懾曹魏的一股力量,單靠郡兵,是很難直面曹魏的中央禁軍精銳的進攻的。
另一方面在關中那麼大一片區域內搞屯田,北軍精銳不看著,真的能讓天子放心麼?!
有些事兒,就看你從什麼方面去解讀了,以張溪的精明和魏延的忠心,這倆可是真的從頭到尾都沒有想過要插手北軍軍權的問題。
當然,即使劉備後來想明白了這點,他也依然有些猶豫。
三萬北軍,是他手裡的一把刀,這把刀也是需要以防萬一的.成都那邊的情況還不明朗,如果有需要,這三萬北軍,就是他南下平叛的一道利刃,是不能輕易放在左馮翊的。
雖然就目前的情勢看,諸葛亮在成都坐鎮,事情進行的非常順利,不至於會出現大規模的叛亂.但劉備卻不能不留下屬於自己的後手。
可長安方面的情況吧,也是如此。
如果按照常規的方式去治理雍州,短時間內是無法做到快速恢復生產的,因為丁口的缺失實在太大。
而劉備始終不肯領軍回成都,也沒有立刻遣散北伐軍的原因,也在於劉備清楚,在這麼大的關中,沒有個十萬左右的兵力拱衛,是很難保證關中的安全的。
某種程度上來說,曹丕的遷民入關策略,確實是直接打擊到了劉備集團的軟肋,讓劉備集團即使能佔據關中,短時間內不一定守住關中。
這下搞的,劉備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能先等著,等到龐統和黃權的到來,問問他們的意見。
而龐統對此的意見嘛.嗯,給了張溪倆白眼。
“元長也是天下智謀之士,如何出的此等劣計?!”龐統一點沒給張溪面子的說道,“以三州郡兵戍邊軍屯,元長莫不怕三州震動,士卒均懷怨恨之心?!”
張溪一聽這話就不樂意了,問道,“士元兄何出此言?!士卒戍邊,乃兩漢定例,為國戍邊,何來怨恨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