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在一聽說張溪只帶了一千人,就輕兵冒進的來包抄自己,這個心思頓時活絡了起來。
如果,就是說如果啊.如果能一舉擊潰張溪率領的這支千人部隊,甚至,如果運氣好點,當場斬殺了張溪的話.那五丈原偷襲計劃,豈不是還有死灰復燃的可能?!
這個誘惑,實在是有點大,讓張郃都忍不住浮想聯翩的同時,也再三勸解自己,一定要冷靜,冷靜思考一下這麼做的利弊。
張郃硬逼著自己冷靜下來,認真的思考了一下後覺得,這個戰術.果然還是不行的。
原因無他,如今的各種條件,對自己都不利。
第一,張郃手上的兵力不夠,並不足以跟張溪打正面決戰。
如今的張郃,手上只有三百出頭計程車卒,而張溪帶來的軍隊有一千人哪怕曹魏中央禁軍的戰鬥力再強,也做不到以一敵三。
去山道內調兵?!
這個張郃也想過,但去山道調兵,一來一回至少要半個時辰左右的時間,而張溪的千人部隊,最快一刻鐘,最慢也只要兩刻鐘就能抵達大昌集。
張郃要打的是突襲擊潰戰,不是來回拉鋸戰,因此根本沒有那個時間去調兵。
第二,大昌集附近的地形,也相當不利於張郃展開部隊作戰。
大昌集地方太小,但偏偏又擋在了群山中間,繞都繞不過去。
如果要跟張溪的千人隊作戰,張郃必須先領兵透過大昌集,到達大昌集南側的小路上,才能跟張溪直接對峙,否則不過是回到在大昌集來回拉鋸作戰的局面而已。
而張郃此時,確實是有透過大昌集的條件的。
張郃目前所在的地方,是大昌集的西北方向,而張溪領兵過來的方向,是大昌集的南面。
如今,張郃已經基本控制了大昌集的外圍,只有坊市中心的一部分地方沒有攻下從坊市外圍調兵透過,兵力過多可能會費時間,但數百人計程車卒調過去,還是不需要多少時間的。
可問題在於,坊市中央的那三百蜀軍,到底是沒有清除掉,雖然一時間無力發動進攻,但如果在戰事膠著的時候他們突然殺出來,那張郃可就要面臨後路被斷,兩面夾擊的境地了。
這個用兵,實在是太冒險了。
當然,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張郃受傷了,無法親自衝陣。
如果此時張郃沒有受傷,那這個險,張郃說不定也就冒了。
張郃完全可以帶著自己剩下的三百精銳禁軍,以自己為箭頭,趁著張溪剛剛領兵抵達大昌集,立足未穩的機會,對張溪的中軍發動衝陣。
這不是沒有成功的機會的,畢竟張溪也不可能知道如今大昌集的具體戰況如何,說不定張溪還以為魏軍被堵在大昌集西北,根本過不來呢。
張郃是有出其不意,發動突襲的條件的。
而且,張郃對自家軍卒的戰力有信心,對自己的武藝也有信心,對張溪的武藝那就更加有信心。
張溪這人,雖然是名將,但一直是以謀略機變聞名,傳言其根本不通武藝,殺只雞都費勁.這樣的人,只要能給自己近身搏殺的機會,張郃敢保證,張溪活不過一招。
但如今.張郃看看自己的腿,尤其是右膝彎裡箭傷傳來的陣陣刺痛,只能是一陣心灰意冷。
沒有自己親自領兵衝陣,僅靠三百多士卒去衝擊張溪帶來的一千士卒,最多也只能是出其不意,讓張溪有些手忙腳亂.想要一戰陣斬張溪,實在是太難了。
思來想去,到底是失敗的可能性比成功的可能性更高.這樣的決策,做出來就是對士卒的不負責任了。
此非大將所為也。
傳令,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