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聖境,就一定會有道德身。因為聖境所作之舉,乃是為生靈予以大慈悲。甚至,縱然是逆聖之境,例如那波旬,也有道德身存在。這與是否借用他人力量並無干係。」祖師說道。
敖青聞言皺眉。
「除非……」
祖師看向敖青:「除非,你的道德身並不在彼岸,而是處於其他所在。」
「其他所在?」敖青一怔。
「不錯。」
祖師道:「道德身,乃是藉大道之德,倒映於彼岸。如果你的道德身憑藉的並非是大道之德,而是依靠其他的某種存在而憑依,那便說得過去了。」
敖青聞言,卻是陡然產生了一個想法。
他說道:「如果,我並非是在此大道孕生的萬物世界之中的生靈呢?」
是的,敖青想到了一個可能。
他是一個穿越者!
亦或者說,是「方外」來客。
是不是有可能,他本就不是藉由此方世界的大道而孕生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或許一切,就解釋得通了。
菩提祖師目光微微凝起。
敖青不是這個世界的生靈。這一點,他早就知道了。
甚至早在當初拜師時,第一眼看到敖青,他就已經感受到了,敖青的身世可能有所隱秘。
不過,他卻並沒有在意。
因為對於大神通者來說,這本身就不是什麼好在意的。
佛門有三千世界,諸天萬界何其之多?縱然一草一木,都可能蘊含大千世界。
有一些根源在其他世界的,出現在這個世界,也是很正常的。
可是現在看來,卻好像並非是那麼簡單。
道有兩種。一為大道,二為天道。
《道德經》之中,對此闡述的很明白。
有名萬物之母,無名天地之始。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這是天道。
天道,就是「有」。
而大道,就是孕生「有」的「無」。
換句話說,可以理解為,一切的最初始,甚至比「根源」還早的存在。
「有」可以有很多「有」,但「無」,只能有一個「無」。
這是從久遠大歲月以前,到如今,無數大神通者,甚至包括道境大神通者,都認可的一個觀念。
可如今,如果說敖青是從「無」的外面而來的,那麼這個觀念,就可以說是被打破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