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元年三月三十日,遼東土蠻進攻遼陽,遼陽指揮使戰死。
訊息傳來,朝廷震動,戚繼光率部奔襲遼東作戰,一舉擊敗土蠻,保住了遼陽城。
隨後,各邊關傳來警訊,塞外的韃靼部整日操練軍馬,演練軍陣,囤積糧食物質,大有秋後全力進攻的態勢。
接到這個警訊,朝廷更是重視,韃靼部已經休養生息多年,膘肥體壯的,閒不住了。這些年,韃靼部一直跟朝廷要求開啟互市,朝廷卻因韃靼部言而無信,從中原採購足了鐵器、糧食、布帛、鹽巴、茶葉等戰略物質後,往往就撕毀協議,入塞劫掠,所到之處,燒殺搶掠一空,所以堅決不肯開啟互市。
九座邊關現在也是加緊訓練,儲備物質和軍械,長城各處日夜都安排人盯著塞外,一旦韃靼部有風吹草動,就會點燃烽火。
況且這裡也是加緊動作,刀槍弓箭、諸葛弩、守城弩、連環弩等器械和重武器都已經下發,甲冑和馬匹也都下發了。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火器營的火器,第六衛沒有設立這個訓練科目,只好派人到京城神機營去接受訓練,學習使用各種火銃火炮。火器火炮在當時屬於戰略級的武器,相當於後世的*、洲際彈道*。
大明朝只有兩京有神機營,邊關各座要塞有一些火炮,卻沒有成建制的神機營。
明朝火器最強大的時候是在永樂年間,永樂帝擅長使用火炮攻城略地,他六次掃平塞外,與火器的大量使用有直接的關係。
宣宗時,邊關各處都配置有強大的火炮,作為對塞外的威懾,真要打起仗來,這些火炮的確具有不可抵抗的威力。為此宣宗制定了嚴格制度,火炮必須有專門的軍官負責看守、保養,每一座火炮都記錄在案,如果邊關被攻破,火炮必須由專人負責炸燬,決不能讓韃靼得到,以免被複製出來。
如果丟失了火炮落在韃靼人手裡,負責的主官以下全部問斬。
其實火炮的技術對蒙古人不是什麼新鮮東西,元世祖忽必烈猛攻襄陽城五十多年都沒能攻破,最後運來回回大炮,一炮就轟塌了襄陽城的城牆,襄陽城守軍只好出城投降,南宋也就丟失了最關鍵的要塞。
閒話一句,拜占庭也是堅守多年,最後還是毀於強大的回回大炮,東羅馬帝國就此覆滅。*教就此大興,最後攻入歐洲,建立了強大的奧斯曼帝國,與神聖羅馬帝國、中華帝國並立於世。
制約蒙古人製造火炮的主要原因就是塞外缺鐵,沒有大量的鐵火炮是製造不出來的,另外蒙古人自恃自己鐵騎天下無敵,也不願意行軍時帶著沉重笨拙的火炮去打仗。
況且在張居正府裡見到了作戰歸來的戚繼光。
戚繼光雖然沒穿戎裝,身上還是有淡淡的血腥味,看來這次沒少殺人。
“兄弟,對不住啊,出了這檔子事,沒能去你那裡。”戚繼光見面就道歉。
“沒事,軍務要緊,我那裡不急。”況且道。
“你那裡也得抓緊了,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看這樣子,韃靼部在秋季一定會大舉進攻,這次土蠻進攻遼陽不過是練練手,狠仗在後面呢。”張居正道。
“那到時候我部也要去邊關殺敵嗎?”況且問道。
“不是,韃靼部雖然強大,我邊城九關也不是擺設,經營百年不說固若金湯也是堅如磐石,就算有某個邊關被攻破,韃靼進來也不過就是搶劫燒殺一些地區,造不成大的禍患。而且他們每次進犯,自己損失也不小,相對來說,咱們只要準備充分攻守得當,損失並不大。”張居正道。
況且心裡一嘆,張居正所說的損失是指戰力上,韃靼進犯,損失的都是精壯計程車兵和珍貴的戰馬,中原地區損失的是大量的平民百姓和一些來不及堅壁清野的糧食房屋等物質。
就人員的損失來說,中原地區損失還是大了很多,但正規官軍損失小倒是事實。
張居正這樣說也不是心腸歹毒,視民眾如草芥,只是掌權者、上位者從國家利益上看問題,本來就是拋開了道德觀、倫理觀這些東西,他們要考慮的只是純粹的國家利益。平民傷亡多少不過就是泛泛的數字。
沒有這種心態也當不了掌權者,況且之所以厭惡權力,跟這些有很大關係。
斯大林曾有一句名言:交通事故中死一個人,那是一個人,戰爭中死亡一百萬人,不過是紙上的數字。
真正的掌權者基本都是這種心態,婦人之仁、讀書人之仁跟他們沒有關係。
“韃靼部並不難對付,真正是朝廷腹心之患的反而是白蓮教的餘孽趙全這些人。”張居正繼續說道。
“他們在塞外?”況且知道一些,卻不是很詳細。
“嗯,他們自己造了一座土城板升城,置身韃靼的層層保護之下,專門為韃靼出謀劃策、操練人馬,校計糧草這些,他們對我中原官軍作戰的方式非常瞭解,這些他們都用在幫韃靼練兵上,對我們威脅至為嚴重,如果除掉趙全這些叛逆,韃靼部不足為慮。”張居正說道。
“想除掉他們基本不可能,咱們派出許多人去行刺,都如石沉大海,一去不返。”戚繼光嘆道。
此時,家人送來一壺酒、還有一盤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