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善長、宋濂等人敷衍結束,馬尋和李文忠一邊閒聊著一邊去往柔儀宮。
徐國公也好、曹國公也罷,就算他們是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到了柔儀宮也就是弟弟、外甥。
“姐。”
“舅母。”
打完招呼,馬尋就抱怨起來了,“姐,姐夫為何非要在朝堂之上說那首詞的事情?”
李文忠就搶先說道,“舅舅有文采自然要揚名,朝廷自興義兵以來就缺文官。現如今也是如此,既然舅舅有文采,肯定要揚名。”
“二哥說的對。”朱標也連忙說道,“雖然舅舅肯定要說詩詞是小道,只是這對我大明文風有助,爹孃肯定樂見其成。”
劉姝寧也難得的主動開口,“夫君,我覺得姐夫這麼做才是正道。夫君有文采,只會讓士子欽慕。”
李貞抱著李景隆,和藹問道,“你舅爺爺出息了,這是不是好事?”
李景隆不懂那麼多,就開心附和,“好事。”
這一下都不需要馬秀英開口了,在場的這些人一頓捧,馬尋就算是想要拒絕都沒有餘地。
“我以後就再難作出好詩詞了。”馬尋提醒警告,“真要是讓我作詩詞,提前讓人寫好,我以後好照抄。”
馬秀英笑著開口,“那些人的詩詞你肯定看不上,前年你準備春遊踏青沒去成,今年就去。”
馬尋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他總覺得自己這位姐姐‘沒安好心’。
前年本來是打算和劉姝寧培養感情去踏青,結果變成千裡行軍。
朱標就笑著開口說道,“那好啊,等過些天天氣暖和點,我帶著勳貴子弟、士子去踏青,到時候勞煩舅母領著勳貴女眷一道。”
李文忠也湊趣說道,“我一直都是想著曲水流觴,正好舅舅主持科舉、又有詩才,便由舅舅來品評,如何?”
朱標緊跟著說道,“我也有這樣的心思,要是有一兩首佳作,那也是一樁美談。”
馬尋一直都知道朱元璋、馬秀英這兩口子是順水推舟的好手,他們教出來的好大兒也是一個擅長借題發揮的人。
踏青這樣的事情本來就有慣例,不過以往更多的是展示皇恩,稍微有些考評士子的意思。
不過現在既然馬尋有文名,那麼就要打造出來一個美談了,彰顯大明除了武功之外的文治。
浙東或者江南的那些文官也好好的看一看,大明可不只是他們有文采,國舅爺的詩詞目前來看是大明第一!
“那我帶著景隆過去。”馬尋就招了招手,“景隆,我帶你去爬山好不好?”
李景隆立刻搖頭,“爺爺不去,我也不去。”
這一下變成大家都在誇獎李景隆孝順了,李貞一臉的欣慰,還非要說馬尋教的好、李景隆才這麼孝順。
朱標笑著看向馬尋,“先前舅舅讓常茂他們巡視街頭,嚴防學子向官員投稿。只怕是以後不行了,學子們該想著給舅舅投稿了。”
看到馬尋一副無語的樣子,馬秀英是最開心的,“你爹常看不起我馬家,我家祖上正經進士出身,即使是遭了難也不改詩書傳家的本分。”
朱標連忙說道,“娘,您這說的就不對了,外家一直是爹所欽佩的。娘跟了外公十二年、舅舅跟了外公十年,都學的一身好才學。”
朱標的話讓馬秀英滿意了,驕傲說道,“你外公雖然有些直爽過了頭,不過骨子裡還是厲害著。看看我、看看你舅舅,就該知道我馬家的厲害!”
雖然這可能是馬秀英自賣自誇,不過在場的人沒一個人覺得這是在誇大。
馬太公最有說服力的兩個作品就在這裡,一個是自小就飽讀詩書的女諸葛馬秀英,一個是所學雖雜、但是不掩才華的馬尋。
李貞也笑著說道,“妹子,重八先前還是惋惜沒能見到泰山。這到底是多好的人家,才能教出來你和小弟。”
“姐夫,您過譽了。”馬秀英對李貞就非常的尊重,笑著說道,“要說起來還是朱家、李家好,兄弟和睦、子女孝順,這才是家和萬事興的樣子。”
馬家的人誇朱家,朱家的人誇馬家,這才是一團和氣。
朱標覺得好像這是再一次的給他上課了,因為他就要成親了啊。
不過對此也沒什麼意見,他不只是家中長子,更是大明皇儲,所以他的一些事情真不只是簡單的家事而已。
好在長輩們都非常的賢明、品行出色,所以也可以有樣學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