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一些正事,馬尋肯定要去趟馬秀英那裡。入宮後不管怎麼樣都得過去看看、說說話,要不然肯定會被埋怨。
馬秀英看到馬尋非常開心,“一大早就聽說你跑去上朝了,倒是真的長進了。”
“外甥們要封王,我得重視。”馬尋說完正事就吐槽,“姐夫最是不讓人好過,看我來上朝,就忙著給我安排差事。”
對於馬尋的吐槽,馬秀英選擇聽一下就好,她還是希望馬尋多做些事情。真要是順著馬尋的話說下去,這小子又得偷懶了。
看馬秀英不上當,馬尋就說道,“姐,老五真的封吳王啊?”
“怎麼?”馬秀英笑了起來,“是覺得吳王太重,還是覺得封地不好?”
吳王,這是朱元璋稱帝前的王號。而吳王的封地,理論上來說得是浙江一帶,基本上是杭州。
歷史上的明朝有三個吳王,第一個是稱帝前的朱元璋。
第二個是朱橚,只是隨後改為周王。第三個是朱標的第三子朱允熥,被封為吳王,不過被朱棣廢了。
馬尋只能說道,“老五封吳王就吳王,我就是擔心以後標兒的子嗣有什麼封號了。姐夫將好的封號全都給了外甥們,標兒以後怎麼辦?”
馬秀英不太在意的說道,“你姐夫現在才十個兒子,能佔多少王號?再說了,他給兒子好的封號也沒人挑理,還能專門留幾個給孫子?”
馬秀英大概是小看了朱元璋的超長待機,以及超長的生育能力,十個只是開始,這絕不是朱元璋的極限。
“先前去文華殿見著標兒了,他處理政事看著得心應手。”馬尋就說道,“就是宋師幾個心思太多,我看浙東人越來越急了。”
馬秀英不以為意的說道,“讓他們急,聽說你想讓你丈人告老?”
“我看他像是有病,歲數也不小了,得回老家頤養天年。”馬尋回答說道,“姐,你覺得這事能做成嗎?”
馬秀英繼續問道,“你丈人想回去?”
看到馬尋點頭,馬秀英才說道,“要是到了年底,你丈人還是想回去,到那時再上奏章。他回去了也好,對他好、對你也好。”
讓劉伯溫告老還鄉,對朱元璋和馬秀英來說肯定是一個損失,畢竟朱元璋是那種攥住蛤蟆捏出尿的性格。有本事、有能力,就一直為朝廷辦事才好。
不過劉伯溫告老,確實對馬尋比較有利,起碼不用捲入浙東人的那個是非窩。
得到馬秀英的保證,馬尋自然喜笑顏開。
看到馬尋笑的燦爛,馬秀英也不好說些什麼,她的這個弟弟太聰明瞭,總是能輕易從是非中脫身。不只是眼前的是非,還未出現的麻煩,也都想法子避免。
主動上朝的馬尋做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完成了任務,也稍微的參與到了意想不到的政事當中。
天不亮就跑來上朝,傍晚的時候才回到家裡。對馬尋來說這是新鮮的體驗,但是對於其他的文武百官來說就是常態了。
看到馬尋回來,劉姝寧說道,“夫君明日可有安排?”
馬尋仔細想了想說道,“有事,也沒事,可是有什麼事情?”
劉姝寧就說道,“父親那邊讓人傳話了,說是我們若是有閒暇,可以過去一趟。”
“那就過去,我後天再去雞鳴山。”馬尋也果斷的說道,“估計是我上朝了,這就有人跑去叨擾老丈人了。”
劉姝寧則有些擔心了,“可是夫君在朝堂之上說了些什麼?”
“政見不合,和人爭辯了幾句。”馬尋笑著安撫說道,“談不上什麼黨爭之類的,無非就是那些人覺得我不向著他們罷了。”
劉姝寧鬆了口氣笑著開口,“那倒是不算什麼,想來也是那些人覺得夫君該幫他們於朝堂之上造勢。沒能得逞,這就去叨擾父親了。”
馬尋認真點頭,“我也是這麼想的,他們不敢來煩我,就去找老丈人。老丈人就難嘍,那些同僚的關係難以推卻,又難說服我。”
聽到馬尋這麼說,劉姝寧也笑了起來,她的父親現在就是左右為難。
一邊是馬尋這裡不是好說服的,另一邊不只是考慮到同僚的情誼,也有自身政治理念的因素,這都是有衝突的。
不過劉姝寧顯然也不會擔心太多,因為她的父親和丈夫,在性格方面有些地方還是比較相似。
作為大明的開國功臣之一,劉伯溫雖然有政治主張、有自己的抱負,可是也會選擇識時務,捨得放下權力急流勇退。
既然老丈人相召,馬尋就陪著劉姝寧回孃家了。
劉姝寧去找她的嫂子、侄子了,馬尋就和他的兩個大舅哥喝喝茶、聊聊天。
劉璉有些開玩笑的說道,“國舅爺公務繁忙,現在想要見一面也是有些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