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棡先是點了點頭,又是搖了搖頭道。
“什麼意思?”
朱元璋不解道。
從古至今,便是民以食為天,那自然是糧食最為重要,畢竟吃飽才是重中之重。
“哪一朝沒有糧食,只是多少的問題。”
“所以提高糧食的產量,才是重中之重,其餘都是浮雲。”
朱棡坐回椅子上,方才點頭道。
“確實,糧食年年都會有,但就是產量的問題。”
“有時,大豐之年,糧食富足,但大災之年,糧食不足溫飽,也有百姓吃不飽,因此而餓死,也不在少數。”
朱標也是重新坐回椅子上,輕輕點頭道。
但這心中,也總算是鬆了口氣。
幸虧他們家老朱剋制住了,要不然今日非得吵起來不可!
只是不知道,朱元璋究竟是怎麼想的?
但說實話,可能是從小與朱棡長在一起的原因,朱標內心之中,竟然有些認同朱棡。
“所以雙軌並重,兼顧農耕與仕途。”
“什麼意思?”
“將官學與鄉學結合,在都城及州縣設立官學,教授經典、文學、律法等,培養官員與學者。”
“同時,在鄉村設立鄉學,以農業知識、基礎讀寫和道德倫理為主要教學內容,鼓勵農耕與研學農耕。”
“其一,在鄉鎮民間設立農學堂,傳授農耕知識,作物輪作、病蟲害防治等知識,提升農耕生產力。”
“其二,派遣懂農業的官員,或學者深入鄉鎮,透過季節性的巡迴講學,指導百姓實踐新知,提高耕種效率。”
“其三,科舉創新,在科舉之中增設農耕科目,選拔優秀農業人才,給予官職或獎勵,提高農民的身份。”
“其四,耕讀結合,鼓勵學子“半日讀書,半日耕作”,確保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同時也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
“同時,設立律法規定,禁止隨意荒廢耕田。”
“這樣一來,既能促進農業發展,又能維持民間安穩,從而各司其職。”
“至於官學,我的建議是從各方面入手,彙集百家之學,選拔有用之才,而非死記硬背的書生。”
“就比如,有學子喜歡律法,便可以主攻律法,那科舉入仕,便是去刑部任職。”
“有學子喜歡經學,便可以調往戶部、商司任職。”
“同樣的,萬般學問,都有其存世的意義,而大明只需因材施教即可。”
“這般下來,人才不會埋沒,大明也會愈發的欣欣向榮。”
話罷,朱棡方才看向面露沉思的朱元璋,還有朱標。
其實,朱棡心中有個更大膽的構想,只是覺得有些不現實。
畢竟將後世的模版,套用在眼前的大明,根本不可能。
更何況,凡事不能過於著急,要不然,便是大廈將傾,難有挽回之勢!
再者,變法改革豈能著急。
而且,還是封建王朝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