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相國,咱明白,但這滿殿文武,還不明白,講講吧。”
“遵旨。”胡惟庸領旨起身,便是轉向殿中文武,高聲道:
“所謂“攤丁入畝”,即將原先按人丁徵收的徭役賦稅,改為依據田畝進行徵稅。”
“田畝所佔居多者,賦稅越高,相反,田畝所佔不多者,賦稅越低。”
“此舉意在消除因人口流動不均而導致的稅負不公,確保每一分田土皆承擔相應的稅責,而且保護了貧弱農戶,又確保了國家財稅的穩定增長。”
“再論“官紳一體納糧”,因部分官紳士族或因“特權”而免除了應承擔的稅糧義務。”
“但今後則不然。無論官階高低、家世貴賤,所有田產持有者均需等同繳納賦稅,無一例外。”
“此舉旨在強化朝廷法制,消除“特權”,實現稅制公正,確保朝臣與百姓負擔的均衡。”
“此二策並行,將從根本上調整我大明之稅賦,從根本為百姓著想,並且促進農耕,穩固社稷,百姓亦可安居而樂業。”
話罷,胡惟庸又是迴轉躬身,再次看向朱元璋大禮參拜道:
“陛下,微臣不敢貪功,此乃陛下之功,也為天下之福,百姓之福也!”
“昔日田賦繁重不均,丁役負擔沉重,百姓困苦,國家財用亦不充盈。”
“陛下痛心,整日憂卷,夜不能寐,臣自能體悟陛下之心!”
“方才能今日破釜沉舟,改革弊政之舉。”
“僅憑此,為國為民,未敢忘憂,陛下便當得起,千古一帝!”
其聲,振聾發聵!
別說是這滿殿文武群臣,就連朱元璋都是為之一震,眼神更是散發出一抹深邃。
千古一帝。
他、朱重八,擔得起麼?
為君之道,前有古,可循,似漢高祖、似唐太宗、似諸多皇帝。
可朱元璋始終學不明白,總覺得並非大明為君之道。
那大明的為君之道,究竟是什麼?
朱元璋似有所悟的抬起頭。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大明之道,朱元璋沒能握住,可、朱重八握住了!
就是那年爹孃餓死,朱重八做過和尚,做過乞丐,跌跌撞撞踏上淮西路,跌跌撞撞走向應天府。
登上了這最高的位子。
所為,所行,最開始,就是為了一口飽飯。
而今時,這碗飯,不再是桌案上的一碗米,而是天下萬萬百姓的飽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大明之治,始於艱難,成於眾志,興於革新。”
“咱,要對得起的,非世之江山,而是天下萬萬百姓,還有九泉之下爹孃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