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期間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
“各家各戶回去以後商量商量,這事談下來了,能不能做,還得看大傢伙的意見。”
李學慶說完,便示意散會。
眾人一路議論著回家了。
“他爹,你看這事咱家拿不拿錢?”
女人拿不了主意,只能問男人。
“三年五年,這也忒長了點兒,再說了,這麼長時間,誰知道政策咋變?”
農民是真的被變來變去的政策給弄怕了。
一開始是分田到戶,後來又成立互助組,再由互助組變成了生產隊,土地又歸國家和集體所有了。
現在果樹種下去,萬一過個一兩年,果樹又歸國家了。
投進去的錢,不是全都打水漂了。
“你別光問我,你也琢磨琢磨。”
“我一個女人能有啥主意?我就是覺著,天明做事有根底,聽他的不會錯,再說了,咱家的錢不也是天明給找的路子,賣魚分下的。”
見男人不說話,女人又接著說道。
“這果樹,我估摸著也和養豬場,養雞場一樣,都歸集體,甭管政策咋變,集體總沒錯吧!”
男人聽著,感覺這話說得在理。
“那……咱就拿錢。”
“你是當家的,你說了算,別又像上回那樣,事後再後悔。”
上回村裡要辦養殖場,他們兩口子商量了一宿,最後還是沒捨得投錢。
現如今看著養殖場幹得紅紅火火,只剩下眼熱的份。
錯過了一次,哪能再錯一次。
三五年咋了?
只要到時候結了果,賣了錢,好日子不就來了嘛。
李天明的新房擺在那裡,村裡人有事沒事的就過去看看。
一磚到頂的磚瓦房,誰看了不眼紅。
與此同時,家家戶戶都在討論著同一件事。
有的下決心,準備跟著李天明幹,有的還是忍不住懷疑,在是否投錢這件事上猶豫不決。
可李學慶卻不給鄉親們再看看的機會。
轉天就在廣播裡宣佈,願意拿錢出來一起幹的,天黑之前把錢送到村支部,找會計馬長山登記。
機會難得,先到先得,過時不候!
已經打定主意要參與的村民,聽到廣播連早飯都顧不上吃,便急三火四的到了村支部登記。
30、50,有的人膽大,直接拍下了100塊錢。
像李天明的三叔和四叔,自然是對大侄子無條件的支援。
每人又撂下了500塊錢。
還有李學慶和金利,同樣跟著李天明賣野物賺了錢,掏錢的時候,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